高考前最头疼的两个中国人
(2011-05-31 11:47:34)
标签:
教育重点高中名校高考中考家长头疼文化秦玉龙 |
分类: 第三只眼 |
高考前最头疼的两个中国人
秦玉龙/文
如果你要问:谁是当下最头疼的中国人?估计十有八九都会回答:即将参加中考、高考的考生家长!理由很简单,孩子能不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不仅仅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家长的面子问题。与其说,中考、高考是考学生,不如说是考家长。考学生的智商水平,考家长的神经韧度。
随着中考、高考日期的逐渐临近,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身份地位,只要大家伙凑在一起,中心话题就是:你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不能上重本、一本院校?当然,老秦也不能免俗,也在为儿子能否考上一本或二本院校而忧心忡忡,头疼不已。
说到中考、高考难,估计不用我多说,每个中国人都是深有体会。每年能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尖子生”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学习成绩中游或一般的孩子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个普通高中或一二本甚至三本院校就知足了。实话实说,我的儿子现在的成绩距离一二本尚有一些差距。也许你会说:为啥一定要考重本、一本院校呢,一般院校不也出人才吗?那是,人家潘石屹没上名校,不也成了富翁和名人了吗?人家盖茨没上完大学,不也富可敌天下了吗?问题是,人家那是“天才”,我们只是想做个“人才”。天才是一百年才出一两个的,人才可是遍地都有的。鉴于此,我开始慢慢打消了儿子上名校的想法或是梦想,转而想:能考上个一般院校就不错了!
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迷茫:就是不知道怎么用?孩子即使上了重点高中、大学,也未必就是个“天才”。可孩子要是上不了重点高中、大学,在别人的眼里一定不是个“人才”。
也许有人会说:你头疼也是白疼,儿女自有儿女福,把你头疼死,也代替不了孩子去考试。何况,就算一不小心考上了清华、北大这样的所谓名校,你敢保证自己将来就一定会成为“精英”吗?曾记否,北大高材生也有卖猪肉的。要知道,中考、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竞争机会”,鉴于其绝不可能是“全赢”的结果,就必然会“几家欢喜几家愁”,自然会有人欢欣,有人落寞,有人得意洋洋,有人失意彷徨。
也许,你孩子在初三全级前十名,你也未必踏实。也许你孩子在高三全级前五名,你也照样提心吊胆。因为选择是痛苦的,而选择去那所学校上学,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弄不好,既就是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分数线,也有可能上不了那所学校,这样的实例,每年高考后都会发生。正因为如此,从幼儿园到高中,考试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家长和孩子们,可一到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即将面临中考、高考“闯关”考验的孩子,还是心神不宁六神无主的父母们,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吃不好,睡不好,着急上火自不必说。老秦最近就火气很大,不但满嘴起泡,而且脾气也很坏,大夫给我开了几副中药,吃了也不顶用。或许,等儿子考完试被理想的院校录取那一天,“烧”了我一个多月的虚火就会自然“熄灭”。
中国人有句老话:是龙上天,是虎进山。也就是说,孩子应该干啥,怎么干,他们心里都明白着呢,本不需要父母为他们的将来烦恼。固然,生活中的成功、失意是相对的,不会一成不变。那些教育学家常说“高考不是独木桥”,有人将它视为一句“安慰话”,可放在现实中来看,这其实更是一句“大实话”。一方面,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考生都有入学深造的机会,不少高校推出的大平台招生、自由转换专业、双学位、辅修等方法,也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已成趋势,即使高考落榜,也可以选择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职业培训、出国留学等,只要考生准确定位,求学、求知的途径确实很多。更关键的是,我们身处一个相对比较开放、公平的社会,选拔人才、考核人才的机制也越来越多元化、科学化,每个人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机会。
高考重要不重要,不是家长、学生选择的,而是社会大环境和现行教育体制说了算的,也是市场说了算的。老秦不外乎是想告诉即将步入考场的学子以及在考场外等待的家长:把结果看淡点,把过程看重点。不管若干天以后谁有幸高中“状元”、“榜眼”或者“探花”,还是考试时候打了个盹,运气不好名落孙山,都不会是最后“通牒”。有道是,世上路千条,全靠脚来走,就看你怎么走?
最后,还有一句忠告送给学子们:不就是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吗,没啥大不了的,患得患失之心让高手也会马失前蹄的。中考、高考成绩不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目标,大家不妨将它视为人生的一个“驿站”,既然辛勤耕耘过了,也就要享受个中乐趣,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微笑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