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老子对90后儿子的评价
(2009-11-28 10:50:55)
标签:
70后90后教育土锤两棵树老子儿子甘肃平凉杂谈 |
分类: 半瓶子专栏 |
70后老子对90后儿子的评价
前不久,“半瓶子”写了一篇《戏说“土锤”》。文字发表后,有一位网友在博客留言问我:知道“两棵树”啥意思吗?我答:不知道。网友回帖说:看来半先生果然是一土锤!所谓两棵树,在英文里面念作Two
trees,也就是土锤。所以,80、90后的甘肃兰州人、平凉人把土锤不叫土锤,叫两棵树……
所谓土锤,是俺们甘肃兰州、平凉一带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句流行语,一般多用来嘲弄或戏谑那些没见过世面出洋相的人。就是说某人老土,不前卫,观念、意识包括日常起手都很雷人很落后的意思。至于土锤何时被更改成了两棵树,我真的是在受人奚落之后才明白的。
细细想来,这个把土锤洋化为两棵树的人,一定是一个典型的90后。因为,在他们眼里,60、70后大多是农民或准农民出身,基本属于土锤到家的两代人。80后虽然成长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的时代,但受其家庭乃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略显土锤。而90后,则是把英语当国语来学习的一代,虽然他们的英语只流利在了考卷上,但制造一个中西合璧的新词,可谓是小菜一碟。
于是,问题来了。当说着“两棵树”的90后,遇上说着“土锤”的60、70后时,不仅仅是叫法上的区别,更是观念意识上的一场大碰撞。在70后看来,两棵树的叫法本身就有炫耀英文的意味,就像现在的90后一代的年轻人所表现的言行举止一样:让人很难接受,但又无从反驳。
“半瓶子”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他俩生于1993年,今年读高二,属于典型的90后。在俩儿子眼里,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锤。他俩把我留了20多年的偏分头叫“民国头”(意为:年代很久远,很落后了),怂恿我在今年夏天去剪了一个“毛寸”,认为这叫潮流,显得年轻。他还嘲笑我穿着皮鞋、西装登山或旅游,撺掇我又去买了一件从来没穿过的牛仔裤,一件圆领T恤,认为这才叫派,够洋气。他不听陪伴我这一代长大的歌曲,嘴里整天哼哼着所谓的RAP。他虽然叫我老爸,但他的思想、言行却有意无意在影响着我,改变着我。也许,在“父权”的威吓下他会暂时“屈服”,但他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另类思维以及与我完全不同的社会认知,使得做家长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和他沟通,去倾听他的内心声音,去感受他自己眼里心里思想里的世界与人生?我很茫然,亦很无助。
要知道,和我们这一代不同,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他们通过网络,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海量信息,并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去加以判断和分析。因此,他们不是“听风就是雨”的一代人,他们不鹦鹉学舌,不人云亦云。如此一来,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像范围,显得过于“个性”。这让我们做父母的很担忧:孩子太“个性”了不好,不懂中庸之道,他们进了社会是要吃亏的!
当然,两棵树们现在大多都是初中、高中生,他们大多数人比较“自以为是”,看不上这个,瞧不起那个,动辄叫别人土锤,好像天底下只有自己一个不土锤。我一对儿子就是例证,他们从初中到高中,朋友不多,堪称“发小”的几乎没有。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对朋友要求过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每个周末,他们要么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电视、看书,要么就上网打游戏、聊天或偷菜,几乎没见过几个同学来家里找过他们一起去玩。当然,就是有同学来找,很土锤的我会断然拒绝他们同学的邀请,我担心:他们会不会出去泡网吧、喝酒或干其他我意想不到的坏事?
也许,我们的家教方式太土锤了,孩子们原本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理的大门。但由于很难找到这种知音,他们常常感到烦闷不安,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就像前几天那个留下遗书自杀的河南新密高三学生,与其说是他不满学校不正之风而自杀,不如说是他内心的孤独彷徨无处倾诉,郁结成疾而放弃了自己。
“半瓶子”的一对儿子就是两棵树,他们在我的浇灌培育下长得不算茂盛,也不够挺拔,更没有结出多少果实来。和所有90后的孩子们一样,他们眼高手低、嘴硬胆小、不守传统、不遵礼仪,但有一点,他们爱国爱自己,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这让我很欣慰。
其实,土锤也罢,两棵树也罢。就像某个老外说过的那样,“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仅是服装和流行语。”
我会常常如此慨叹:当土锤遇上两棵树,不是老子遇上了儿子,而是今天遇上了明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