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与养猪状元谁更牛?
(2008-07-02 19:08:39)
标签:
教育撞元高考状元pk养猪状元禁炒杂谈 |
分类: 半瓶子专栏 |
高考状元与养猪状元谁更牛?
就在我写下这个标题的同时,也陷入了矛盾之中。本来,高考状元和养猪状元之间并没有可比性,也谈不上谁比谁更牛。可是,作为一个俗人,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羡慕“状元”,向往“状元”,情不自禁地把高考状元和养猪状元拉来加以比较,因为前提是他们都是“状元”,出于嫉妒或看热闹的心理,自然希望两个状元之间PK一下了。
随着高考成绩出炉,各级各科状元也紧接着新鲜出炉了。然而,与社会上热捧“状元”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近年来媒体在关于“状元”的报道上显得有点“缩手缩脚”。要么干脆不报,要么遮遮掩掩欲说还“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关部门要求的“不炒作高考状元”的指示精神。其实,中国人的“状元情结”犹如处女情结一样,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思想和灵魂深处,不是你一句“不宜炒作”就能匡正的。与其说是有些人太高估了我们国民思想的先进性,不如说是有些人太不了解草根百姓对于“金榜题名”的热望和渴望了。毕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和传说,太让人神往了。所以,“半瓶子”觉得,有“状元情结”才正常,没有必要忌讳它。因为,考试仍然是平民“改变命运”的大事,不谈或者禁谈,反而显得虚伪和矫情。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一共涌现过多少个“高考状元”,估计很少有人去刻意收集这个数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年都会在高考后冒出一串串“状元”来。有校“状元”、村“状元”、乡“状元”、县“状元”、市“状元”、省“状元”,当然也会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这些在高考后被人们热捧的“状元”们,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就“销声匿迹”了。我们也很少听到或得到某个“状元”在某个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好消息。不知道是他(她)们功成名就后不屑于告知家乡父老,还是他们在进入校园后由“神童”、“天才”回归到了“平民”本质,进而逐渐沦落为“平庸”呢?只有那些“状元”们及其家长知道真相。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只能抱着善意的想法去揣测了。
当然,“半瓶子”不认同“高分低能”的理论,也不追捧“一考定终身”的宏论。可我依稀觉得,“状元”与“撞元”虽然不可画等号,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历史上一些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状元,也多多少少掺和了“撞元”的成分。
这些说法看上去好像很在理,但缺少了民间认同,它就成了一种“吃不着葡萄骂葡萄酸”的怪话。就像我们嘴里骂着:炒作“状元”是倒退,是“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假设,一旦他家子女有幸考上了“状元”,哪怕是“撞元”也罢,他一定会收起骂声,像“范进”一样的激动、疯狂。
对此,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认为,状元其实也知道考试的偶然性,觉得没有什么,只是“撞”上而已,所以也叫“撞元”。
其实在去年,某网站就做过一次“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该排行榜说,“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名单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
这充分说明,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只是“考场状元”,还没有成为“职场状元”。考试可以选出一批优秀的,但是很难定出一个最优秀的。“考场状元”只有一个,但是“职场状元”可以很多。譬如在我们甘肃平凉就有很多“养猪状元”、“养鸡状元”、“养牛状元”……如果非要把高考状元和养猪状元做比较的话,您认为谁更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