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汶川人:高考失意算什么
这段时间,但凡国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担葱卖蒜,凑在一起,中心话题就是:你娃考得咋样?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当然,“半瓶子”也不能免俗,也在为儿子能否考上重点中学而忧心忡忡。不过,相对于往年的焦虑情绪,今年人们对待高考、中考的态度发生了些微的变化,用一位“半瓶子”同事的话说:想想5·12大地震中那些不幸的人,我们算是很幸运的了。只要娃健康着,考好考不好其实不算啥,路还长着呢……
想想5·12的汶川,人们从这场灾难中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一次心灵的震撼。面对汶川地震中失去生命的魂灵,面对幸存下来却失去亲人的悲痛,高考抑或中考没考好或者说失利,真的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中、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竞争机会”,鉴于其绝不可能是“全赢”的结果,就必然会“几家欢喜几家愁”,自然有人欢欣,有人落寞,有人得意洋洋,有人失意彷徨。
是啊,细细思量,我们从小到大,知识学了多少姑且不说,可考试却没少经历。可一到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是面临高考“闯关”考验的娃娃,还是如临大敌督促娃娃的家长们,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吃不好,睡不好,着急上火自不必说。“半瓶子”当然理解这些为人父母或爷奶的心情:考不上好大学,这娃以后咋办呢?
自家的孩子以后能干啥?能干多大的事儿?这不是父母说了算的。当然,考了好成绩的肯定是值得“宣扬”的“好榜样”,考得不好的,难免伤心沮丧,灰头土脸,这是人之常情。但“半瓶子”要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千万不要“放大”中、高考带来的喜和悲。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考结果确实对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摊在谁身上,谁都不可能不关注、不重视。但人生的重要考验却并不只有高考一次,一次考试谈不上“生死抉择”。用一个考生的话说:不就是一次考试吗,考上考不上又能怎么样?
我们甘肃平凉人有句老话:是龙上天,是虎进山。多大的肚子吃多少的饭。嘴里吃馍馍,心里要有数。也就是说,娃娃应该干啥,咋干?他们心里都明白着呢,不需要大人不停地念“紧箍咒”。那样不但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弄不好,反而会把娃给惹毛了,有了情绪,和你对着干,结果是啥样,你我心里都清楚。
看来听老人的经验之谈没错,“半瓶子”也是这么想的。固然,上大学上好大学是将来能否成为“社会精英”的基础,但不是绝对的。就像是考验就必定有成功者也有失意人,但生活中的成功、失意也是相对的,更不会一成不变。那些教育学家常说“高考不是独木桥”,有人将它视为一句“安慰话”,可放在现实中来看,这其实更是一句“大实话”。一方面,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考生都有入学深造的机会,不少高校推出的大平台招生、自由转换专业、双学位、辅修等方法,也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已成趋势,即使高考落榜,也可以选择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职业培训、出国留学等,只要考生准确定位,求学、求知的途径确实很多。更关键的是,我们身处一个开放、公平的社会,选拔人才、考核人才的机制也越来越多元化、科学化,每个人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机会。
在这里,“半瓶子”也许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高考重要不重要,不是家长、学生选择的,而是社会大环境和现行教育体制说了算的,也是市场说了算的。“你日能,你不要让你儿子将来上大学,试试看!”这种观点虽然有抬杠的味道,却是实话实说。“半瓶子”只不过是想告诉刚刚走出考场焦急等待结果的学子们:把结果看淡点,把过程看重点。不管谁有幸高中“状元”,还是考试时候打了个盹,运气不好名落孙山,都不会是“一锤子的买卖”。有道是,世上路千条,全靠脚来走,就看你怎么走了?
“半瓶子”还有一句忠告送给学子们:不就是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吗,没啥大不了的。高考成绩不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目标,大家不妨将它视为人生的一个“驿站”,既然辛勤耕耘过了,也就要享受个中乐趣,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微笑相迎周围的一切。
诸位读者也都知道那个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没念完大学,那个中国最年轻的富豪李想就没上过大学……可是,放眼全球,这样的能人只是凤毛麟角,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学不来的。所以,说归说,眼红归眼红,自家娃娃还是要按照现实规则来,上一所名牌大学,再学一个热门专业,将来出来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资就满足了。
说一千,道一万,当父母的其实对儿女的学习成绩如此看重,除了“关心儿女将来成家立业”的基础之外,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面子上好看。假如能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父母、祖辈都是干啥的?我们是否继承了他们的传承?
想想汶川人,高考失意或落败真的算不了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