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玉龙
秦玉龙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32
  • 关注人气:2,1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场作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2008-06-06 14:03:30)
标签:

爱在中国行

高考

教育

考场

科举考试

张爽

中国

杂谈

分类: 第三只眼

考场作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高考来了,预防高考作弊的防控手段近来也成为官方、媒体、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浏览新闻,你会看到诸如“高考作弊一次污点跟踪一生”的官方声明,也会看到“某某地方采用某某高科技手段严防考场作弊”的报道等等……
  然而,翻开中国历史,你会看到,考场作弊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的发源与根基可以追朔到1000多年前的科举制度诞生之期。千百年来,作弊与反作弊的激烈绞杀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十万进士的求仕路上,更有无数个举子为作弊而“抛头颅,洒热血”,但依然前赴后继,无畏无惧。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考场作弊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手段花样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历代举子作弊的“文物”,可谓是洋洋大观,让人惊叹。可见,考场作弊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经过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轰轰烈烈走到了今天,它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国人“求仕”的生命力一样顽强,任凭你杀头、车裂,哪怕你打入十八层地狱,只要我侥幸得手,就可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那么,赌他一把有何妨?

 

  何况,当一种现象成为“大众文化现象”之时,他也就不会被大众所耻笑了。据《十万进士》表述,唐朝大诗人温庭筠就是一个考场作弊高手,老是在考试中替别的考生写文章,当“枪手”,而且远近闻名。一次,这位大诗人在考官面对面的监视下,为8个考生代写了试卷,而且流传为一段佳话,成为他日后成名的“原始资本”。
  可以说,作弊的泛滥最终把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推向了历史的深渊,但是却把科举制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一千多年之后,作弊又把科举送向了历史的终点,同时葬送的还有整个封建王朝的命运。无论盛唐,还是满清,考场作弊之风吹越千年,愈刮愈烈,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就说那以“贞观之治”让后人无限向往的唐朝吧,由于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严密的考试规范,虽说凭考试成绩举人,但权贵的意志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由于人为的干预,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公开而且难以遏制。唐玄宗时有一个叫张爽的纨绔子弟,世人皆知此人不学无术,但因其父官拜御史中丞,竟被录取为第一名,舆论大哗。玄宗不得已,只好对原取中的进士重新考试,张爽手持试纸终日不下一字,被人称为“曳白”。这件事被人们视为科举史上的笑谈。同样,那位叫后人敬仰的大诗人杜牧,虽有诗文流传千古,但其考场文章也只得第五。至于他是否作弊,才勉强得到第五名,历史上也有过争论。

 

  虽然后来历朝科举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考试法规也越来越严密。其中“十人互保连坐制”的出现完善了科举考试的报考手续,对于防止考生冒名顶替起过很大的作用。锁院、弥封、誊录、对读则可以防止考官漏题、泄题和徇私舞弊。而殿试的制度化则主要避免了官僚贵族弄权舞弊。这些防弊措施的推行限制了很多因科场管理不严而产生的弊病,像冒籍、挟带、倩枪等作弊形式。同时,严格的管理也打破了土族与庶族甚至平民知识分子间的界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然而古语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历代帝王虽采取了诸多的防弊措施,但考场作弊现象依旧是屡禁不止,年年上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高考考场……


  缘于此,只要高考制度存在,作弊现象就会存在。这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些严正声明考场纪律官员也罢,巡视在考场的教育工作者也好,甚至是包括写文章讨伐作弊现象的记者亦然,说不定他们当年就是“作弊文化”的传承者,现在他们也许在进修研究生、博士生,估计十有八九也是依靠作弊或者受益于“作弊文化”才混来的文凭。
  今年“两会”期间,不是有代表、委员反映,绝大多数的官员拿的是“注水文凭”!既然“上梁不正”,我们那些想上大学求功名的学子就不可以“下梁歪”吗?
  这也许是另一种“文化传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