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身份”

(2006-12-22 12:18:55)
分类: 半瓶子专栏
  身份!“半瓶子”写下这个标题,连我自己也有点闹不清了。啥叫身份?我自个又是个啥身份?哪些身份的人才能说身份?《汉语大词典》对身份的解释是:指个人的早期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如工人身份、干部身份、农民身份等等。当然,除去这些不同社会阶层身份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公民身份。

  在咱平凉,要区分一个人是哪里人,你只要识别一下他的“语言身份”就能知道他是灵台人、庄浪人或者泾川人、静宁人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语言身份已成为平凉人身份识别和文化认同的载体,还成了一种追求幸福和社会地位必不可少的阶梯。

  不过,对于身份概念来说,语言身份只是一种“原始身份”,不具有代表性。在眼下的平凉人看来,身份就是等级,身份就是地位,身份就是你在别人眼里的“社会角色”。正如一位平凉文化人所说:跟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同,平凉人对于身份的理解和看重更为“狭隘”。譬如,俩生人头回见面,闲谝几句后就会问,“你是哪个单位的?”而不是问,“你是干啥的?”因为在我们看来,凡是有“单位身份”的人,都是可靠之人,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社会地位的“公家人”。也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在跟人交往时,会先入为主,把对方假设为“公家人”。认为这是“看得起对方”,也是一种语言褒奖。

  这位老兄举例说:假如一个农民工和一个干部同时向你表述一件事情的经过。也许你没有歧视,没有偏见,但你有潜意识在耍怪:一个农民工肯定没有一个干部素质高,也肯定不如干部说话可靠。他说,这就是身份等级观念。就像在一些单位,有正式工和临时工或者聘用工之分。尽管临时工或聘用工的才能、业务水平不逊于正式工,尽管领导也承认这些“编外人员”的工作业绩。可是,在物质和精神上,“编外人员”还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来说,能成为“有编制的人”,是消除身份尴尬的最大奖励了。

  对此,“半瓶子”也感同身受。前些日,因某篇报道触及到了某个部门的利益,一个自称是“知道我情况的人”给我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我还以为你是个多大的记者呢,不过就是一个临时工吗,牛啥呢!我一时语塞。是的,在一个注重身份超过注重能力的社会环境里,许许多多和我一样“身份不明确”的人,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时刻,难免不失落。尽管,“实行全员聘任制”已是现代企业单位用人的“一致口径”,但是身份的差异造成的等级差异依旧无处不在,依旧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认同感”。

  对于身份之说,我的一位同事加老师认为:传统中国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同样,现代社会虽然在整体架构上试图打破一贯身份制,可体制原因造就的身份等级仍然是用人制度上的最大瓶颈。他说,身份的本身意义,指你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人类社会最初身份只是指个体成员交往中识别个体差异的标志和象征。它给予社会以秩序和结构。现代社会中是指社群中个体成员的标识和称谓,如原籍、年龄、辈分、性别、职务、职业等。而在我们平凉,更多的人则看重的是身份阶序意识。指资历、资格、等级级别等。如村长身份与村民身份,富人身份与穷人身份……这种阶序意识不仅过去存在,将来依旧会存在。鉴于此,就不难理解人们对于“模糊身份”的自卑和“正式身份”的向往了。它不光是一个物质待遇问题,也是一个精神归宿问题。

  其实,身份情结是一种行为文化特征。中国人包括平凉人身份情结的关键词是“名分、面子”,并进而转化为功名情结:我们长期忍受低下身份在社会中受蔑视、凌辱,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身居高位身份。但现实中多数人尚不能一步踏进理想的高身份地位,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浮躁和焦虑,这种心态也是身份情结的一种表现。如唯恐别人说自己的家庭出身是社会底层,恐惧别人看自己贫穷,穿着不是为干净、舒适、自己喜欢,而主要是为“体面”或显示身份,不让别人瞧不起。

  “半瓶子”也有“身份情结”或“功名情结”,但我希望自己不要被这个“情结”缠绕太深,最好依靠自己的积极进取来完善个体社会价值,分化成就动机,不为“名分”而生活,而是在于追求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职业。
  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希望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