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半瓶子专栏 |
“胡拉海”不是“超男超女”
秦玉龙
“胡拉海”是平凉人常说的一个方言词语。它的表达方式比较含糊,颇让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费解。
其实,平凉人所说的胡拉海,主要是指人。如:性格随和,热情开朗。这个人是个胡拉海,跟谁都能谝得来。还有就是心胸豁达,不拘小节。如:不要担心,这是个胡拉海人,他不会因为那点小事跟你计较的……
“半瓶子”不是语言学家,对方言的出处和背景知道的不多。据考证,“胡拉海”一词最早出自元杂剧《陈州粜米》,是蒙语的一个词。后来,随着民间对这个词的逐渐演化,蒙汉杂混的“胡拉海”就成了关中乃至西北一带百姓常用的口头语,一直沿用至今。
按理说,胡拉海是一个中性词,不褒也不贬,只是用来描述那些待人宽容,不斤斤计较的“心大人”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的平凉人却对“胡拉海”的称谓有点反感。认为:那是骂人的话,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没有脑子,没有尊严,是被人取笑和嘲弄的“超子”或者“二百五”的代名词。
也许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平凉人性格中潜藏了太多的“激烈情绪”,动不动就会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甚至一个眼神,就可能引发骂仗、打捶的事儿。往往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就不依不饶,睚眦必报。你锤子,我剪子,你石头,我瓦块,不弄个驴死鞍子烂,不整个你鼻青他脸肿不会善罢甘休。当然,在我们平凉人当中,也不乏“高素质”的人,虽然他们对待矛盾、是非的态度比较“温和”,相对理性,但是在心里却从不肯退让半寸。假如这个时候你去劝阻,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不跟他娃分个高低,以后我咋在社会上混呢!
其实,“半瓶子”也和多数平凉人一样,虽然在文人堆堆里混光阴,还是脱不了“粗人”的习气,也时常耍性子,说胡话,翻白眼,二不拉叽,跟熟人生人朋友同事闹过一些不愉快。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对我说:你是一个胡拉海人,嘴大,手大,心也大,是一个值得交往叫人说话弄事没有负担,可以直言坦言的朋友。我笑领了朋友的恭维,并开始调整自己:一定要做一个胡拉海人!
是啊,社会在变,人的观念在变,许多称呼叫法也在变……可是不管咋变,宽容、忍让、包容的“胡拉海性格”还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起码准则。
胡拉海不是“超子”,也不是任人愚弄的二百五。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因人际关系矛盾激化,情绪偏激不能容忍,而致恶性行凶者,占全部凶杀的60%。而作案者大多是血气方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有理由认为,人们如果变得冷静了、明智了、宽容了,也就是咱平凉人说的胡拉海了,世间就不会发生太多的悲剧,不会出现太多的闹心事、麻捻事、踅事、怪事、吓人事。
正像一位平凉文化人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理智、冷静、稳重,遇事要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最好在二杆子劲上来之前,反复告诫自己:千万别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要知道太阳不是为我而升起的,地球不是为我而转动的,哪个人都不是必不可少的,都不是时时处处正确的。他认为,胡拉海性格的人是我们身边最清醒最睿智的人,他把别人用来“弄人”的心思跟聪明才智,用在了有价值的事情上面。集中自己的智力,去进行有益的思考。集中自己的体力,去进行有益的工作。不企图论证自己的攒劲,别人的麻卡,或者自己的正确,别人的错误。不是事事、时时、处处“当老大”,不是事事、时时、处处犟板筋。在非原则的问题和无关大局的事情上,胡拉海人善于沟通和理解,善于体谅和包涵,善于妥协和让步。可以说,胡拉海人多是“弄大事的人”,因为性格决定了命运,他们抑或先天具备抑或后天锻造出的胡拉海性格,不但有助于他们时刻保持心境的安宁与平静,也有利于促进平凉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身边的胡拉海人学习!向天大地大比不过心大的胡拉海性格靠拢!
前一篇:要鬼混你也找个像样的
后一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