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半瓶子专栏 |
平凉方言中的“瞅烘”(cou
hong),意为看得起抑或重视某个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瞅,为看,也是北方方言中的基础语言。烘,则是烘托、衬托的意思。平凉人把这俩字连起来,就成了看重某个人,给他(她)营造烘托一种人气氛围的面子事儿。(这也只是“半瓶子”的歪解,不一定正确,诸位读者朋友贻笑大方。)
“那谁家娃娃考上了大学,我大后天要去给贺一下,这是人“瞅烘”人的事儿,不去的话人家会说咱“胡拘”呢,看不起他(她),所以必须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平凉人对于人“瞅烘”人是十分看重的,这也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定义:“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意思就是说,只有在“二人”相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这种“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到了现代,就演变成了个人与社群关系,即社会评价体系。源于此,平凉人对于别人是否“瞅烘”自己很在意,也是把自个“个体”的社会角色、精神形态,依附在别人“眼里”、“嘴里”的一种体现:光自个看得起自个不行,还要周围的人看得起你,瞅烘你,你才是一个攒劲人!
至于“平凉人为啥不‘瞅烘’平凉人”的慨叹,是姚学礼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经常表露的一种情绪。当然,“半瓶子”也一样,还是很看重别人的“瞅烘”。假如有人“瞅烘”,就感觉很“卖派”,假如没有人“瞅烘”,遭受白眼抑或冷脸,就感觉“很没面子”,心里就很不舒服。说白了,我们大家伙不管文化水平深浅,社会地位高低,其实都没有跳出老先人“画的框框”,把“个体”的成功与否,依附在别人“身”上,很少去“自我肯定”,既就是“自我肯定”了心里也不大踏实:人家会不会说那谁谁是个“料片子”?
说“平凉人不‘瞅烘’平凉人”这话后面的背景其实就是:平凉人精神形态以及人文气质的依附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照应。用咱平凉人的话说,就是:涝坝(干旱山区一种用来蓄水的土池子,俗称涝坝。)大了鳖才大。涝坝碎了,自然也就长不出大鳖了。你想,在一个人口不过10多万的小城里,经常被人“瞅烘”的人肯定是有“权”和有“钱”的人,剩下那些“二哥”、“二姐”就往往会被别人忽视,不大被人“瞅烘”了。
有一朋友曾经和在下谝闲传说,平凉人还是很会“瞅烘”人的,只是这“瞅烘”不“瞅烘”得看要被“瞅烘”的这个人值不值得自个“瞅烘”。假如这个人是个啥“长”啥“总”的,“瞅烘”他(她)是为了自个“方便”、“实惠”,就是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得去“瞅烘”人家。反之,假如这个人没啥来头,没啥背景,没啥利用价值,既就是这个人多“老好”,对人多热心,也懒得去“瞅烘”他(她)。从这里,我们就能感觉出姚学礼先生“失落”的原因所在了。但这不能怪平凉人,要怪也只能怪“风气先生”。
当然,我们生活在平凉这个小圈子里,就难免受到这个圈子里一些世俗的影响,从而生发出“平凉人不‘瞅烘’平凉人”的感叹也不为过。可是,依“半瓶子”的看法,要想叫别人“瞅烘”你,你先要学会“瞅烘”人。大家伙都在平凉这个“大锅”里搅勺把,谁的碗里稀了稠了,谁的人气旺了蔫了,一目了然。假如你我不被人“瞅烘”,那就是你我没有被人“瞅烘”的理由。假如你我被人时时处处都“瞅烘”着,那一定是你我有了被人“瞅烘”的理由。其实,“瞅烘”不“瞅烘”,都是“面面上的事儿”,大可不必放在心上。人嘛,活得太虚了不好,活得太现实了也不好。往上看,咱们活得不如人,往下看,还有好多人活得不如咱。人比人活不成,骡子比马驮不成。只要一日三餐有了保障,只要老婆乖爽老公实诚娃娃听话,只要工资按时发,家里没病人,外头没官司,就知足吧。
“半瓶子”就是这样,经常自个“瞅烘”自个!
“那谁家娃娃考上了大学,我大后天要去给贺一下,这是人“瞅烘”人的事儿,不去的话人家会说咱“胡拘”呢,看不起他(她),所以必须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平凉人对于人“瞅烘”人是十分看重的,这也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定义:“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意思就是说,只有在“二人”相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这种“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到了现代,就演变成了个人与社群关系,即社会评价体系。源于此,平凉人对于别人是否“瞅烘”自己很在意,也是把自个“个体”的社会角色、精神形态,依附在别人“眼里”、“嘴里”的一种体现:光自个看得起自个不行,还要周围的人看得起你,瞅烘你,你才是一个攒劲人!
至于“平凉人为啥不‘瞅烘’平凉人”的慨叹,是姚学礼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经常表露的一种情绪。当然,“半瓶子”也一样,还是很看重别人的“瞅烘”。假如有人“瞅烘”,就感觉很“卖派”,假如没有人“瞅烘”,遭受白眼抑或冷脸,就感觉“很没面子”,心里就很不舒服。说白了,我们大家伙不管文化水平深浅,社会地位高低,其实都没有跳出老先人“画的框框”,把“个体”的成功与否,依附在别人“身”上,很少去“自我肯定”,既就是“自我肯定”了心里也不大踏实:人家会不会说那谁谁是个“料片子”?
说“平凉人不‘瞅烘’平凉人”这话后面的背景其实就是:平凉人精神形态以及人文气质的依附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照应。用咱平凉人的话说,就是:涝坝(干旱山区一种用来蓄水的土池子,俗称涝坝。)大了鳖才大。涝坝碎了,自然也就长不出大鳖了。你想,在一个人口不过10多万的小城里,经常被人“瞅烘”的人肯定是有“权”和有“钱”的人,剩下那些“二哥”、“二姐”就往往会被别人忽视,不大被人“瞅烘”了。
有一朋友曾经和在下谝闲传说,平凉人还是很会“瞅烘”人的,只是这“瞅烘”不“瞅烘”得看要被“瞅烘”的这个人值不值得自个“瞅烘”。假如这个人是个啥“长”啥“总”的,“瞅烘”他(她)是为了自个“方便”、“实惠”,就是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得去“瞅烘”人家。反之,假如这个人没啥来头,没啥背景,没啥利用价值,既就是这个人多“老好”,对人多热心,也懒得去“瞅烘”他(她)。从这里,我们就能感觉出姚学礼先生“失落”的原因所在了。但这不能怪平凉人,要怪也只能怪“风气先生”。
当然,我们生活在平凉这个小圈子里,就难免受到这个圈子里一些世俗的影响,从而生发出“平凉人不‘瞅烘’平凉人”的感叹也不为过。可是,依“半瓶子”的看法,要想叫别人“瞅烘”你,你先要学会“瞅烘”人。大家伙都在平凉这个“大锅”里搅勺把,谁的碗里稀了稠了,谁的人气旺了蔫了,一目了然。假如你我不被人“瞅烘”,那就是你我没有被人“瞅烘”的理由。假如你我被人时时处处都“瞅烘”着,那一定是你我有了被人“瞅烘”的理由。其实,“瞅烘”不“瞅烘”,都是“面面上的事儿”,大可不必放在心上。人嘛,活得太虚了不好,活得太现实了也不好。往上看,咱们活得不如人,往下看,还有好多人活得不如咱。人比人活不成,骡子比马驮不成。只要一日三餐有了保障,只要老婆乖爽老公实诚娃娃听话,只要工资按时发,家里没病人,外头没官司,就知足吧。
“半瓶子”就是这样,经常自个“瞅烘”自个!
前一篇:红粉眼中的博主一家子
后一篇:男人风流不是罪(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