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腔北调平凉人

(2006-03-07 17:11:51)
分类: 半瓶子专栏
    方言,作为辨别一个人的“语言标签”,或多或少地带上了其特有的“地域色彩”。千百年来,操某一种方言的人,把和自己不同方言的后来人,通称为“外地人”。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平凉城,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一个“旱码头”,也是平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全国各地、临近各县汇集而来的人们,讲着半生不熟乡音浓重的普通话,在这座陇东小城里落脚、扎根,并慢慢融化蜕变成为所谓的“本地人”。
    从平凉城现有的人口构成状况来看,平凉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城市”,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流通”格局,已使平凉人的语言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如在红旗街一带,你听到的声音更多的是庄浪、静宁、灵台味的普通话。而在城门坡以下,新民路一带,则是夹杂陕西、河南“佐料”的“平凉普通话”(俗称平普)的天下。但当你走进一些服装、百货、建材市场时,老板们轻启口齿,发出的却是令平凉人一头雾水的“吴侬软语”。也许缘于这些“吴侬软语”的绕口和“听不懂”,平凉人习惯上把这些人称为“外地人”。
    有了所谓的“外地人”,也就有了与之相对应的“本地人”。这些被平凉人善意的戏称为“赖瓜子”的“外地人”,除了个头不高,舌头发音不大捋得直之外,脑瓜子却是十分灵光,做生意的本事比起自以为是的当地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平凉人在眼红的同时,会发出如此慨叹:“赖瓜子”不长个子尽长了“心眼”,挣钱都是一把刷子!
    对于此类观点,一位平凉的准学者认为,其实从古至今,除了原始生态下的部落群体,在人口相对密集、流动量较大的城市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就拿那些自称为“老平凉”的人,往上追溯三四代,说不定是从哪个地方迁来的“移民”后辈。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流通环境影响下,衡量一个地方的开放、发展水平,除了GDP,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就是大街小巷里飘散着的各类方言。南腔北调的深圳,依靠“外地人”的智力投资和劳动力投入,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南腔北调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包容精神,预示着其经济发展环境的透明与公正。
    的确,那些说话“呜里哇啦”拐弯抹角的外地人,不但给平凉的语言环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给平凉人的经商、生存观念带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平凉人从最初的排斥外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到眼红外地人,效仿外地人,接纳外地人。在不断的调整心态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和“抬高”。最直接的体现是,平凉的经济发展因此而注入了许多全新的经营理念,开始走出了封闭的小圈子,迈入了更大更广阔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嫁个“赖瓜子”做老公也成了一些平凉姑娘择偶的新标准。理由是,“赖瓜子”勤奋、踏实、有经济头脑,而且会疼老婆。试想,用“吴侬软语”说出来的甜言蜜语,该是多么的动听、悦耳。
    按照半瓶子的理解,平凉应该更大程度地包容南腔北调,平凉人应自豪于自己的南腔北调。南腔北调的平凉既有西部人的豪迈、刚猛,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细腻,显得别有韵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