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半瓶子专栏 |
“今年过节送啥礼?送啥礼呀,送啥礼,送礼只送脑白金……”,这算是近年最红红火火的广告片段之一,如今就连3岁小孩都能背它如水流。然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还是为送礼泼烦。去年跟风吆碌碡,去谁家都提溜着一盒脑白金,今年总不能再送脑白金了吧?送啥礼呢?到底应该不应该送礼?以及送多少礼才能达到自己效用最大化呢?下面,且听听“半瓶子”给你“咣当”一番。
要说这送礼,不光是咱平凉人的泼烦事,只要是中国的汉人,每年春节都要为走亲戚、看朋友、拜丈人拿啥礼品发愁。用咱平凉人的话说:这礼拿的轻了,人家不稀罕,人情自然也就轻了。可这礼拿的重了,自个面子上好看,人情也有了,可过完春节连买菜钱都没有了,心里能不惜慌吗?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送礼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在所谓“礼尚往来”幌子的掩护下,送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礼尚”,而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实力、档次的体现。这一点,在每年春节期间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用一位朋友的话说:这年头,你看一个人有钱没钱,身份地位高低,从春节走亲串友时的行头上就可以看出门道。越是有钱有身份的人,送礼越不显山露水。他(她)不会像我们普通老百姓那样拎着大包小包瓶瓶罐罐招摇过市,也不会像我们那样在副食商场转来转去不知道买啥礼品好看又划算。他(她)们或者两手空空,腰里只揣一个两指厚的大红包,或者手里只拎着一个小而精美“内容丰富”的“极品”礼盒,虽然看上去不够隆重,不够“大方”,可人家的人情要比我们大多了,面子自然也就挣足了。
并非“半瓶子”眼红有钱有身份的人,事实确实如此。不过说归说,要知道,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人情。你要是个方方面“攒劲”的人,你即就是不拿礼当去串门,也会被待为贵宾。反之,你要是日子过得惜慌,事由不太斡耶,人前人后活得不如人,你就是把礼当拿的多重,人家也不一定乐意待见你,这就是人情冷暖。
一哥们向“半瓶子”诉苦说:我最怕过年,一是怕过年太费钱,你还不得不花钱。二是怕过年去老丈人家,和几个“挑担”一达喝酒吃饭。我老婆姊妹3个,老丈人3个女婿,就属我是最没出息没能耐。前些年下岗了没事干,就贷款买了一辆面的跑,整天在街道上窜趟趟,一个月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而我那俩“挑担”,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干部,老丈人喜欢,丈母娘爱,坐在一达里喝酒吃饭,人家自然是主角,我自然就是配角了。年前,丈人家的柴米油盐都是我给买回去的,可丈母娘还时不时的地数落我没用,叫她女儿受罪了。那俩“挑担”一年到头去丈人家最多就是两三趟,可丈人、丈母娘却夸成一朵花。就说这拜年送礼吧,我给丈人早早就把过年用的肉啊酒啊油啊全置办齐全了,少说也要花上七八百块钱,可人家好像认为我花得应当,从来没见谁夸过我。那俩“挑担”除夕夜才来,见面了给俩老人一人1000块的大红包,把俩老人高兴地嘴都闭不严了。酒席上,俩“挑担”卖派各自的“丰功伟绩”,唾沫星子乱飞。我一个开出租的只有爽着脖子,悄悄地喝闷酒不敢言传。完了,还要受老婆奚落:你看人家姐夫、妹夫多能干,我嫁给你一辈子活不到人前头……你说哥们冤不冤?
其实,跟这个哥们一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毕竟,我们平凉眼下有钱人还是少数,没钱人或者钱不多仅够温饱的人还是多数。这过年送礼也就是一个“由头”而已,有钱了咱也买高档礼品或者甩大红包,那叫“耍牌子”,不全是人情。没钱了,咱买一瓶罐头,一斤茶叶,那也是一片心意。至于收礼的人看上看不上,稀罕不稀罕,就是“素质”问题了。
过节送啥礼?广告只是广告,就像脑白金一样,它给人的印象除了那几句迎合汉民族节日习惯的广告词之外,我想不会有人把脑白金这个“概念化”的东西当做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过节送礼,由习惯变成攀比,这是国人抑或平凉人习惯性的毛病了,“半瓶子”的三言两语也起不了作用,只是希望各位读者大人不要今年过节时,又提溜着一盒“脑白金”到人家大门口瓜哈哈地站着。
前一篇:黄金周离咱平凉人有多远?
后一篇:赖皮的里子和面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