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

(2014-05-27 20:09:34)
标签:

高兴宇

日照

王阳明

历史小说

文化

分类: 兴宇专著

http://s7/mw690/001kCBoazy6Jd5LSq2y66&690

故居前的王阳明雕像

  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片断1:

石彪回想之时,一位漂亮的妇人领着一对双胞胎儿子走过来。这妇人不是别人,正是银珠。如今的银珠虽是一身汉装,但脸庞、眼神依旧有着鞑靼贵族的痕迹,身上华美的头饰、精美的长坎肩分明就是鞑靼的穿着装饰。双胞胎儿子便是石彪与银珠的两个孩子,岁数很小,刚刚学会蹒跚走路。却说银珠被石彪强占后,知道按中原风俗已不能再嫁给太上皇朱祁镇了,便痛哭流泣、欲死欲活,等到听说哥哥也先被杀,加上石彪表态要替她报仇,银珠便死心踏地跟着石彪了。石彪与银珠化妆逃匿到郧阳后,见流民纷纷揭竿而起,便动员石彪跟着造反,以报两家之仇。石彪也蠢蠢欲动,但见这帮人不成气候,便只好作罢。

银珠走过来,对石彪说道:“孩他爹,李胡子、石歪膊都被杀了,我们家的仇什么时候能报呢?”

石彪坐在椅子上依旧不动,好久慢慢说道:“银珠,我也在天天琢磨这事呢!我们不能盲目去干,总要十拿九稳才行。”

银珠便不再多说,但眼眶湿润了。

这时,突然响起敲门声。石彪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心里想:谁来敲门?自己与银珠和孩子秘密潜到襄阳,隐姓埋名,还没有人前来造访过,这是谁来?石彪琢磨半天,觉得不去理会最为妥当,于是小声让银珠领着孩子到内室,自己依旧端坐椅上不动。

门外之人见宅内没有动静,便从大门外塞进一张纸来。石彪悄声走过去,捡起一看,上写道——

石将军你好,我是替你来出主意报仇的,您不必多虑。我今夜再来,请您静候。南昌李孜龙。

这李孜龙是谁?石彪不由忐忑不安。石彪清楚,躲着他是不合适的,既然他来了,就要问个清楚。这晚,石彪一家早早吃饭。先是将银珠与两个儿子藏在密室,然后石彪手握宝剑等候这个李孜龙前来。

三更鼓响,熟悉的敲门声又响起。石彪用耳静听,知道门外是一个人,便放心打开大门。

一个身着黑衣、三十多岁的人闯了进来。

石彪仔细一看,见这人白白嫩嫩的脸上有一道新鲜的刀疤,便知这人不是穷苦农夫出身,也不是安分守己之人,一定是李胡子义军中的逃亡之人。

石彪关上门,小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半夜来访?”

黑衣人答道:“在下是李孜龙,江西南昌人士,实不相瞒,原是义军中的谋士,今夜前来,是相助于石将军。”

石彪嘿嘿一笑,低声说道:“本人姓张,草民一个,阁下为何称我为石将军?”

李孜龙笑道:“在下本是一介书生,可是不喜欢读《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却喜欢研究一些纵横术、茅山术、医术,也喜欢唱一些小曲。略有所成后,到大同与鞑靼人做生意。那时将军您为大同参将,我因此识得将军。将军您络腮胡子,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我印象深刻。因为官场黑暗、生意做难,在下便投奔了李胡子义军,一日见到将军您抱着两个双胞胎小儿,便突发奇想,认为我可以建立吕不韦的伟业,同时,既可成就义军大业,也可替将军您报仇。”

闻听此惊人之语,石彪不再争论自己姓张还是姓石,而是认真问道:“吕不韦,原是一个商人,后为秦国的丞相,民间传说秦始皇是他的儿子。请问先生您又如何凭借我的两个儿子,创立吕不韦的奇迹呢?”

李孜龙笑道:“当今天下,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穷苦百姓要想有个出路,无疑三条路可选,一是造反,二是科举,三是净身到宫内做个太监。您的两个儿子,可以一个习武,一个去做太监。”

未等李孜龙说完,石彪便打断他的话,朗声说道:“我家世代军伍出身,怎么会去走一个肢体残缺之路呢?”

石彪说自己世代军伍出身,等于承认自己就是李孜龙所说的石将军啦。李孜龙嘿嘿一笑,慢慢说道:“前面是个山洞,人要想穿过去,不得不弯腰低头。虽然一时窘迫些,可山洞那头是世外桃源呀!您的一个儿子去做太监,只要我教一些玲珑拍马之术,他必会在宫中显贵;到那时,让您另一个儿子假扮成当太监的儿子去宫中与皇妃交合,那么下一任继承大统的天子便是您的儿子呀!”

听到这些,石彪不觉脊背凉溲溲的,本能地直摇头。静了一会儿,石彪又问道:“阁下怎么会想出这样奇妙的主意呢?”

见石彪言辞和缓,李孜龙便断定石彪已是心有所动,于是说:“实不相瞒,在下也有个双胞胎弟弟,名叫李孜然,就住在老家南昌。我俩同学茅山术的时候,师傅就开玩笑说:‘你们俩个一模一样,如果运用得当,就会一加一大于二!’我问师傅如何一加一大于二,师傅说:‘比如你们俩个,一个是横行皇宫的太监,另一个装作这个太监去向地方索要钱财,那么就是相得益彰。’我受师傅言语启发,便想:如果我们兄弟俩个,一个为太监,一个扮作太监去奸淫皇妃多好,可是想归想,我们年纪都大了,不可能了。”

石彪听了,不由哈哈大笑。

李孜龙也笑起来,直言说道:“将军您的夫人不也是天顺皇帝的未婚妃子吗?”

石彪不由转喜为羞,怒斥道:“你不可胡言乱语,这是要灭九族的。”

李孜龙起身说道:“在下不打扰将军了,明天晚上我再前来,您把一个孩子留下,由您教他习武;把另一个孩子交给我,由我来教纵横之术,十年后,我送他入宫做太监。”

说罢,李孜龙便起身离开。

石彪关上大门,便将银珠请出,将李孜龙的这一惊天谋略告知银珠。如果银珠是一普通农妇,即使不被吓怕了胆,也会宁死也不同意,但银珠是瓦刺可汗之妹、鞑靼贵族,从小到大思谋的便是国土、王权,听完石彪叙完,便点头说“好”。见夫人这么高兴,石彪便又贼胆徒升。两人商定,将大儿取名张忠,这“忠”为忠于父母之意,交给李孜龙;将小儿取名张茂,这“茂”为石家族业茂盛之意,由自己与银珠扶养,每天教他习武。

第二天,李孜龙如约前来。银珠让张忠、张茂认李孜龙为养父,然后将张忠打扮一新,抱给李孜龙,千言万谢不停。石彪送给李孜龙一百两银子,又将一块玉环扳成两瓣,用作兄弟日后相认的信物。李孜龙与石彪相约:十五年后,张茂长成青年,便前去找张忠,成就这“万世基业”。此时,两个小孩只有二岁,刚刚学着说话和走路。

皇帝皇孙是人,达官显贵是人,乡野百姓也是人。李孜龙说的不错,穷苦百姓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三条路可走。造反这条路毕竟是被逼无奈才走,普通百姓出人头地一般是选择两条路,一是求学科举,二是自割为宦。

 

  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片断2:

  此时的王阳明接到弟弟王守文的家信,知道父亲王华致仕,不禁仰天长叹:“得失荣辱,皆可付于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脱。”家信中还说,徐爱会试落榜,王阳明便写信安慰他说:“你年方英妙,落榜未足深憾,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他又在信中勉励徐爱:“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王阳明在信的最后,希望徐爱能来龙场读书。王阳明还不忘教诲弟弟王守文:“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如栽树不栽根,培植灌溉则是徒劳,劳苦无成。”

王阳明想到自己患有肺痨,居此恶劣坏境,随时都有倒毙荒野的危险,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发誓道:“不畏苦难!”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以求静一,歌诗谈笑,超然于尘世之外,力图靠心来战胜险恶,以求自我解救。

王阳明苦炼制心功夫,自然能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但是,他的两个少年仆从王祥、王祯因为水土不服,思念家乡,却一个个病倒了。王阳明被迫自己打柴担水,做稀饭给仆童们吃。他又担心他们心情抑郁,便和他们一起朗诵诗歌,唱唱家乡的曲子。惟有这样,王祥、王祯才能稍稍忘记艰苦的处境。

王阳明因为路途遥远,随身只携带了一本《周易》,于是反复研读。

虽然王阳明有一定的制心功夫,其实,王阳明的心情是极为悲愤的,因为他按照圣人的古训,一片忠耿,上疏直谏,却遭到了这样的迫害。另外,恶宦刘瑾还有可能再次派人来暗杀他!他想,如果古代圣人处在这样的境遇中,会如何应对呢?带着这样的困惑,他思考了一段时间,突然想起国学经典《中庸》中有一句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决定“吾惟俟命而已”。“吾惟俟命而已”,就是我只好听天任命了。这样一来,反而什么都放下了。于是,他像高僧一样,每晚在山洞之中静坐修道,渐渐地胸中洒洒。他每天都思考圣人之道,为此常常夜不能寐。有天深夜,仿佛做梦一般,听见有人在与他说话,讲的便是他日日苦思的圣人之道——

这讲解人是孟子。

孟子对王阳明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你因为忠诚为国,而国家委屈了你,所以排解不开心里忧闷;你因为正人君子被贬谪而不乐,因为小人洋洋得意而愤恨。其实,人与禽兽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是否性善,是否行仁义,是否有良心。你应该学习先贤舜的仁德,他是后世的楷模,不在乎环境是否恶劣,不在乎他人是否怎样,而只看自己是否有良心。”

王阳明问:“我处在贬谪的境遇,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如果具有良心,也可以成为圣人吗?”

孟子答道:“是的。一个人,若有良心,就会成为行仁义的君子;若良知泯灭,就与禽兽差不多。讲良心,就是保有人的本性,而保有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道。无论生死与否,皆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良心,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易变为非人。什么都可以没有,绝对不能没有良心,否则,那还能成其为人吗?”

王阳明说:“我明白了。陆九渊大师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认识宇宙真理和社会人生的道理,只须向内用功,发明本心,不必向外界探求。只要按照本心的理去做,一切视、听、言、动都是对的。”

孟子答:“对的。有良心,讲良心,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可以顶天立地地活着、堂堂正正地做人,否则,天诛地灭,天理难容。”

王阳明还想问,忽然孟子不见了。

王阳明猛然惊醒,回味片刻,然后一下子跳起来,狂奔到野外,高声地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王阳明找到了什么,令他这样如痴如狂?他找到了圣人之道啊!他大声说道:“圣人之道,我性自足。”

惊醒的仆童王祥、王祯跑来问王阳明,王阳明说道:“圣贤之道,不在它处,就在自己的心里。只要自己心里有良知,就是圣人。孔子即使处于逆境,颜回哪怕居于陋巷,他们也会忠诚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为外界环境所动,因此他们成为圣人。从现在开始,我不再为身处逆境而忧伤了,不再为探求世间的是非对错而困扰了。”

王阳明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理解了孟子尽心知性和陆九渊的心即理之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此刻,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不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以及当今儒学大师娄谅所解释的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道理、借物参禅,而相信南宋儒学大师陆九渊认为的格物致知就是不为物牵,修持心性,回复天理。王阳明反复思索格物致知,他觉得“格”就是正,“物”就是“事”,“格物”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欲望,从而实现良知。

在龙场那个昏暗的山洞中,王阳明确认了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优秀的生命品质,从此他能够平静地以自己的内心来面对整个世界了。这一悟,上距“格竹子”大病一场已经十几年了。可谓良知十年得,一吟双泪流。

因为熟读《周易》悟出了圣人之道,王阳明十分兴奋,便把这个石窟取名为玩易窝。当然这个“易”也有“居易以俟命”的意思。居易以俟命,就是在别人轻视中等待天命。其实,《中庸》中“居易以俟命”的上句是:“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求于人,则无怨。”王阳明自此坚定了自己的处世观:对上不奴颜媚骨、对下不盛气凌人,从“正己”这个根本上下工夫。“居易以俟命”,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修正自我,积极准备,像毛竹那样蓄势待发,时刻准备着起跑。

龙场苗民渐渐知道王阳明是个做学问的人,就帮他搬到了龙冈山一处山洞居住。王阳明到那里一看,哎呀,这山洞多宽敞!这环境多叫人心情怡悦!其实,这个山洞与前面住的玩易窝也好不了多少,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境变了,心情一好,便觉得周围的环境也不再是那样的恶劣。春暖花开,山风习习,树林间的鸟儿也在起舞唱歌。王阳明把这个山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在他的眼里,山洞便是洞天福地。说是洞天福地,这龙冈山上新近也有令人恐惧的声音,那就是每至夜晚,山顶上有狼撕咬的吼声。

王阳明少年时便去居庸关考查鞑靼,后来为了蒙雅丹刻苦练射技,对山顶上的狼是不害怕的,但王阳明的两个仆童王祥、王祯和附近百姓却害怕得不得了。王阳明找来一把铁弓,制作了十支竹箭,会同两个苗民夜晚摸上了龙冈山顶。

一阵夜风袭来,两只硕狼出现在山顶,王阳明远远望去,一只黑色,一只白色。两狼相见,各自嗥了一声,然后在一起撕咬。

王阳明小声问身边的苗民:“先射哪一只狼?”

苗民答道:“这黑狼凶恶,白狼温顺,就先射凶恶的吧。”

王阳明点了点头,虽然身体虚弱有病,但还是用尽力气,对准黑狼射去。这箭也太准了,正中黑狼左眼。黑狼大嗥一声,旋即向灌木丛中窜去,白狼也跟着离开。从此,龙冈山上再也没有两狼撕咬声了。

王阳明看到当地苗民生活落后,便教之范土架木以居。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渐渐敬爱王阳明。他们见他开辟那块地方,以为他喜欢那里,便在那里给他盖起房子来。王阳明给新房起名何陋轩。名,是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典。

居住在贵阳的黄绾,慕名前来。黄绾,祖籍福建莆田,祖父黄孔昭曾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自己承祖荫,担任一个小小的后军都督府都事,住于偏僻的贵州,内心忧郁。

或许同病相怜,黄绾前来找王阳明请教:“ 阳明先生从繁华京都来到这荒凉之地,不是悲观,而是神采奕奕,请问阳明先生是如何制心的?”

王阳明高兴答道:“对于同一样的事物,因为阅历、背景、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认识、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标准,然而这种认识和判断恰好是每个人心中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我之所以神采奕奕,是因为我心中有良知。只要我有良知,走到哪儿都不会悲观失望。”

黄绾接着问:“我心中也有良知,为啥我不能做到先生的境界呢?”

王阳明说道:“这就是制心功夫原因。只要深刻领悟‘圣人之道,我性自足’,就会具有强大的心力,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具有坚强的意志。”

然后,王阳明向黄绾解释了“圣人之道,我性自足”如何理解。

黄绾似有所悟。黄绾与王阳明订立终生共学之盟,自称是王阳明的门生,虚心向王阳明学习制心功夫。

闲暇之时,王阳明开垦出一块菜园,每天扛了锄头去种菜,累了,就在树荫下枕着锄把酣然入梦。醒来,王阳明赋诗一首道:“起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黄绾又从贵阳前来求教,黄绾问道:“先生提倡良知,门生我很认同,但我也有疑问。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心中也有良知,可当我生气时,我就忍不住咒骂;当我路上饥饿时,我就忍不住偷摘他人家的果子。请问先生,我这样也能成为圣人吗?”

王阳明笑了笑道:“你心中的良知只是一种人心向善的念头,并非真正良知。真正的良知,不但是有良心,还要有良行,即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良知。如果光有良心,而没有良行,达不到知行合一,那也不是真正的圣人。”

黄绾深为叹服。黄绾回到贵阳后,逢人便讲良知。从这以后,贵州的学子们渐渐知道了良知学说,常常跟随黄绾前来龙场求学。贵州学风,由此开始兴盛。

 

  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片断3:

面对新巡抚的到来,宁王朱宸濠以及李士实等人隐隐感到不安。

朱宸濠问李士实:“俞谏对我们惟命是从,这孙燧是否也像他们那样?”

李士实答道:“正德皇帝虽然顽劣,但朝廷大臣并不都是猪鼠之辈呀!或许正是因为俞谏的唯唯诺诺,朝廷才换来了新巡抚。”

朱宸濠又问道:“孙燧这人怎样?”

李士实在京为官多年,对孙燧接触不多,但也耳闻一些。李士实沉默一会,长叹一口气道:“多年在刑部办案,向来以正直著称。”

朱宸濠说道:“不管他以后怎样,孤家先以礼待他。”

江西巡抚孙燧一下船,南昌岸上立刻鼓乐齐鸣。孙燧看看这鼓乐阵势,知道一定是宁王府的乐班子,心里道:“我知道为何陆完一再替宁王朱宸濠出力了。”

孙燧登上岸,一位穿着锦锻的老头笑脸迎道:“孙抚台,老夫代表宁王前来欢迎您的到来。”

孙燧认得这老头是致仕的前都御史李士实,于是以礼答道:“怎么敢麻烦李公前来。”

李士实引着孙燧来到宁王府,欢迎宴席已经摆好了。朱宸濠亲自出面,笑脸说道:“久闻孙抚台在河南政绩卓然,今日来到江西,实是江西百姓的福气,孤家这宁王还请孙抚台多多关照!”

孙燧想不到宁王朱宸濠如此谦卑,心想:老虎攻击前,总是要先俯下身子,收起爪子,宁王的过度热情一定掩盖着天大的阴谋。孙燧一本正经答道:“如果为官者人人忠君亲民,则天下太平,而天下太平了,百姓就有福气,殿下也不需要我这个小小巡抚鞍前马后服侍了。”

朱宸濠听了这话,总感觉不舒服,好像孙燧讥讽自己即将造反一样。朱宸濠拉下脸说道:“孤家闻听孙抚台与胡世宁同是浙江乡亲,胡世宁一再诬陷孤家,难道孙抚台也受到了胡世宁的蛊惑了吗?”

孙燧严肃说道:“本抚不只与胡世宁同乡,而且同年考中进士,不过我从河南来到江西,并未见过胡世宁大人。不管殿下与胡世宁有何恩怨,本抚相信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不管什么官员,只要他忠于皇上、爱惜百姓,本抚都会与他同心。”孙燧觉得这话有些过激,顿了顿又补充道:“殿下一再上表,向皇上表忠心,如此的话,本抚又怎能不与殿下同心、而受小人蛊惑呢?”

朱宸濠听而不答,一时间场面冷落下来,还是李士实老奸巨滑,打圆腔道:“殿下与孙抚台都是忠君爱民之人,只是老夫老了,想报效国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来,来,喝酒!”

欢迎宴会迎而不欢,送走孙燧后,朱宸濠默默不乐,李士实劝道:“殿下不要不乐,我们应该庆幸正德皇帝没有派来一个诡计多端的巡抚。孙燧正直,我们就可以把他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想出法子来对付他。这是正直的不足,是朝廷的不足。”

朱宸濠想想也是,心情便又开朗起来,立即从府上“挑选”两个仆从、两个婢女,另加各种用品、珍贵特产,让刘养正送给孙燧。

孙燧向刘养正说道:“谢谢宁王关心了,本抚实在用不了这些好东西,所以请刘先生将这些仆从、婢女并物品都捎回去。”

刘养正哈哈大笑道:“正是因为孙抚台简便而来,所以宁王殿下才有这番好意呀!孙抚台怎能拒绝宁王的盛情呢?”

孙燧是聪明之人,明白这两个仆从、两个婢女实是宁王朱宸濠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便一再拒绝道:“大明律法写得清楚呢,本抚如果收下宁王的这番好意,那我这巡抚还做得成吗?”

刘养正闻听此语,不好再劝,便领着仆从、婢女,带着各类礼品返回宁王府。孙燧的拒绝让朱宸濠对孙燧更加警惕。朱宸濠安排心腹人等监视孙燧的一举一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