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传播中的“张冠李戴”(原创)

(2025-09-08 09:31:08)
标签:

文化

分类: 吾思吾道
文化传播中的“张冠李戴”(原创)

《子曰:食色性也》是由李翰祥编剧并执导,邵氏电影公司于1978825日出品的香港喜剧片。今天不谈这部电影,而是借电影之名说一个有趣的话题。

 

大家一般都会认为“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实际上并非出自孔子,而是出自告子之口,记载于《孟子·告子上》中。

 

这句话源自告子与孟子的辩论。告子提出:“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而孟子则强调人性本善,与之观点相左。

 

《孟子·告子上》第五章明确记载了告子的言论:“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是先秦时期关于人性本质的重要讨论之一。

 

这种误解,主要是因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且讨论过人性与欲望(如《论语》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人常误将类似观点归于孔子。但直接表述“食色性也”的其实是告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传播现象。之所以会“以讹传讹”,让大众普遍认为是孔子说的,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孔子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圣人”。在中国文化中,孔子是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思想家。当一句古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又想不起具体出处时,人们会本能地将其归功于最著名、最权威的人。

 

其次,告子的知名度远低于孔子,除了研究哲学或国学的人,大众对告子知之甚少。他的名字和观点主要因孟子的反驳而被记录,本身并不独立成派。把一句话归因于一个陌生人的名字,远不如归因于“孔子”来得响亮和有分量。

 

第三,虽然孔子没有直接说过“食色性也”这四个字,但他在《礼记·礼运》中说过非常相似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饭和情爱,是人的根本欲望”。这与“食色性也”(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在核心思想上高度一致。

 

话语精神的“神似”而非“形似”,对于大众来说,记住了精神内核,但模糊了具体字句和作者。在口口相传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被更简洁、更直白的“食色性也”所替代,而它的作者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平移”到了思想更著名的孔子头上。

 

还有大众文化的简化与标签化。“食色性也”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人性的一部分本能,非常适合用来引用、讨论甚至辩解个人行为。在引用时,人们追求的是话语的“效果”和“权威性”,而非考据的精确性。引用“孔子”显然能带来最大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至于究竟是谁说的,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久而久之,错误就成了“共识”。

 

在引用时,人们追求的是话语的“效果”和“权威性”,而非考据的精确性。引用“孔子”显然能带来最大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至于究竟是谁说的,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久而久之,错误就成了“共识”。

文化传播中的“张冠李戴”(原创)

因此“食色性也”被误认为是孔子所说,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传播中的“张冠李戴”现象。


因此“食色性也”被误认为是孔子所说,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传播中的“张冠李戴”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