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热点事件背后折射出儒家秩序的缺失(原创)

(2025-08-10 14:52:16)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吾思吾道
网络热点事件背后折射出儒家秩序的缺失(原创)

这段时间的互联网热闹非凡,武大诬告女、广西亮证姐、逆行视频姐和等交警小哥,还有甘肃逆行踹摩托的奔驰姐,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充分展现了人性的丑恶犹如蝎子尾上针的恶毒,很多人解读为NGO以及女拳等等,这当然是一方面,我却想说当前的社会太宽松了,借用一句歌词: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

网络热点事件背后折射出儒家秩序的缺失(原创)

先说武大那个女生吧,举报学弟性骚扰,结果法院一查监控,发现人家只是抓痒。可她愣是把论文写成错字连篇的“学术垃圾”,最后还能保研香港读博。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拿“维权”当幌子,其实背后可能藏着私利算计。

 

再看看广西亮证姐,开个二手奔驰非说自己是公职人员,掏出不属于她的“执法证”吓唬人。她老公虽然是消防员有“执法证”,但不是其他人能借用,非得靠这点虚头巴脑的特权感撑场面。现在有些人有点特权就嚣张,觉得法律是给普通人定的,自己能凌驾规则之上。

 

甘肃那个石头姐更离谱,山路逆行逼停摩托车,下来就踹车骂人,拿石头砸人。这就是路怒症晚期,把公共道路当自家后院。最讽刺的是她那辆奔驰是贷款买的,首付都凑得抠搜,却非要装阔气。这种人就像穿金戴银的暴发户,内心越自卑,表面越张狂

 

最经典的就是那骑车小哥,明明是女司机逆行撞人,拿起手机拍视频给人设套。但那小哥全程只说一句话“等交警来,我听交警的”,堪称教科书一样。

 

像唱大戏一样轮番上场,把人性里最难看的那一面晒了个底朝天。很多人说背后有组织煽动或者性别对立,这些因素当然存在,但我觉得更根本的东西:现在的社会,对某些“恶”实在太宽容了,宽容到让一些人忘了“规矩”两个字怎么写。

 

社会进步了,大家包容度高了是好事,但包容不等于纵容。对这些赤裸裸的恶行,如果总是轻飘飘放过,或者只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那作恶的成本就太低了。没代价的恶,只会越来越猖狂。有人说:自由给多了,却没教人怎么用。现在已经进入全民网络监管,很多人还没适应。

 

我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失,比如儒家一直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心、孝悌、廉洁、知耻、勇敢),

网络热点事件背后折射出儒家秩序的缺失(原创)

从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我们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破坏和剧烈的文化断裂。人们只对西方的一套规则感兴趣,只遵守西方的那套游戏规则。而当今世界,西方自己都已经玩不下去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应该再次站出来,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对规则和秩序的重新书写。

 

我们丢了一把“尺子”,一把叫“仁义礼智信”的尺子。 当社会没了这把尺去量人心、量行为,光靠法律条文和“点赞举报按钮”,确实像瘸腿走路,现在要让这把尺重新活过来。传统不是“古董花瓶”,而是活着的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是摆在博物馆的青铜器,而是该长在生活里的根。

 

当然,我们也别把“传统”当标本供着,也别把“西方规则”当洪水猛兽。西方的规则教会我们“别作恶”,而东方的智慧在追问“为何要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两者相融,才能长出一个有底线也有温度的世界。是时候把我们自己的尺子,重新刻进时代的骨血里了。

 

教育为立国之本,中国人认为,教:长善而教其夫者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子女是教他们向善,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从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抓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这不仅仅是一个宣传、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需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教育,乃至每个人每个家庭开始做起。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长江大河——《诗经》的源头活水,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诸子百家”,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也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最优雅的超越。

 

就像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茂。文化传承这事,真不是刷在墙上的标语,得像熬小米粥似的,得用文火慢慢煨,从锅碗瓢盆里渗进日子里。

 

小区张奶奶家小孙子,刚上幼儿园,每天接娃都背《三字经》。问小娃娃:“宝宝,‘融四岁,能让梨’是啥意思呀?”那孩子掰着手指头说:“就是哥哥吃大的梨,我吃小的,老师夸我是好孩子!”你看,就这么点小事儿,传统文化就种进孩子心里了。比背《弟子规》管用多了——现在的娃聪明得很,你硬灌“孝悌忠信”,他可能左耳进右耳出;但用“分梨”这种具体的事儿一讲,他能记一辈子。

网络热点事件背后折射出儒家秩序的缺失(原创)

学校这块儿更有意思。同事闺女上小学,老师搞了个“古人朋友圈”活动——让孩子们选个古代名人,用微信聊天的语气写“对话”。有个娃选了苏轼,写:“东坡大大,你被贬黄州还研究东坡肉,不怕领导说你贪吃不务正业呀?”底下配个捂嘴笑的表情包。您瞧,这哪是背古诗?这是把苏轼的豁达劲儿,用孩子的逻辑活灵活现演出来了!

 

家里就更得“润物细无声”。表姐家有个规矩:吃饭时长辈动筷,小孩才能动;碗里的饭得吃干净,说“粒粒皆辛苦”不是念叨,是真带娃去地里捡过麦穗。小外孙女浪费米饭,妈妈没骂她,就说:“《朱子家训》里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是把饭倒了,地里的稻草人该伤心啦!”孩子歪着脑袋想了想,把饭吃得干干净净。

 

其实传统文化就像老茶——头道水滚着冲,苦得直皱眉;得用温水慢慢沏,第二泡第三泡才出香。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传”,是“怎么传得活”。比如教孩子“礼”,光说“要懂礼貌”,不如带他看给长辈奉茶时,双手托杯、躬身递过去的样子;教“信”,就跟他讲“一诺千金”的故事,然后说到做到——答应周末去公园,下雨撑伞也得去,孩子就知道“说话算数”比甜言蜜语管用。

 

“新诸子百家”其实已经在冒头了,B站上有UP主用说唱讲《史记》,小学老师用脱口秀讲《论语》,连游戏里都能看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台词。这些不是老套的“复古”,是把传统文化的魂儿,装进新时代的壳里——就像用智能手机拍皮影戏,用直播讲非遗手艺,年轻人看得进去,才愿意跟着走。

 

说到底,文化传承不是“谁拯救谁”,是一起把老祖宗的智慧,变成过好今天的本事。就像那棵老槐树,春天发新芽,秋天落旧叶,根儿却一直扎在那儿。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它浇浇水、松松土,让它的枝桠能触到现在年轻人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