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股网金来
股网金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253
  • 关注人气:7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米为何要去除胚芽?(原创)

(2025-03-04 21:22:58)
标签:

健康

分类: 吾思吾道
中国大米为何要去除胚芽?(原创)

午饭时候,同桌的同事打了45个菜,却只有一点米饭,我笑着随口说了一句:减肥吗,只吃这点饭?

 

他说:减什么肥啊,现在的大米没营养啊。

 

我问:什么意思,大米怎么没营养啦?

 

他说:你知道吗,现在的大米都是去掉胚芽的米,胚芽是大米的精华部分,没了胚芽的米,还有什么营养。

 

我问:你怎么知道没有胚芽?

 

他回到:你回去看看你家的米是不是缺个角的,那就是把胚芽去除的米。

中国大米为何要去除胚芽?(原创)

回家后查看了自家米缸的大米,还真是缺个角的。接着网上再查了一下,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精白米在加工过程中,都确实去掉胚芽和米糠层,只剩下胚乳部分。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可能的原因有几个:储存、口感、加工工艺等。

 

首先,胚芽含有较多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这些成分虽然营养丰富,但脂肪容易氧化,导致大米变质,储存时间变短。去掉胚芽可以延长大米的保质期,这对于大规模储存和运输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在没有低温保存条件的地区。

 

其次,口感方面,胚芽和米糠层可能会让米饭的口感变得粗糙,不如精白米那样柔软。很多消费者更偏好精白米的口感,所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可能更倾向于生产去胚芽的大米。

 

另外,加工工艺的问题。传统的大米加工流程包括去壳、碾米等步骤,为了得到更白更光滑的米粒,需要多次碾磨,这个过程自然会去掉外层的米糠和胚芽。

 

一、为何要去除胚芽?

 

1、延长储存时间

胚芽富含脂肪(约20%)和活性酶,易氧化酸败,导致大米发黄、变味。去除胚芽后的大米(精白米)保质期可从3-6个月延长至1-2年,适合大规模储运。

 

2、迎合消费偏好

精白米口感细腻软糯,而带胚芽的糙米质地较硬。调查显示,超80%中国家庭优先选择精白米,加工商为满足市场需求主动去除胚芽。

 

3、加工工艺惯性

传统碾米工艺需经砻谷、碾白(3-5道工序)等步骤,每增加1道碾磨胚芽脱落率提高15%-20%。保留胚芽需改造设备(如低速碾米),成本增加30%以上。

中国大米为何要去除胚芽?(原创)

二、去除的胚芽都去哪里了?

 

1、饲料原料(占比约65%

米糠(含胚芽)年产超2000万吨,其中1300万吨用于畜禽饲料,可提升饲料蛋白质含量2-3个百分点。

 

2、米糠油提炼(占比约25%

1吨米糠可提取120-150公斤毛油,精炼后获13%-15%米糠油,富含谷维素(0.3%-0.5%)和维生素E0.1%-0.15%)。

 

3、营养补充剂(占比约8%

胚芽提取物用于膳食纤维(含量12%-15%)、γ-氨基丁酸(GABA50-200mg/100g)等保健品生产。

 

4、其他用途(2%

包括生物质发电燃料、化妆品原料(米糠蜡)等。

 

因此,胚芽去除本质是工业化与消费偏好的妥协结果。消费者若注重营养,可选择小包装胚芽米或搭配杂粮;关注便利性则精白米仍是合理选择。未来随着锁鲜技术(如充氮包装)普及,营养与储存的平衡或将改善。

 

我突发奇想,那古人吃的大米是否保留胚芽?如果说古人在保留胚芽的大米,他们是如何做到保存的?古人的粮仓往往要保存3-4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中国大米为何要去除胚芽?(原创)

一、古人食用的大米保留部分胚芽

 

古人碾米主要依赖石臼、石碾等工具,脱壳后的大米仍会保留米糠层和胚芽(即糙米)。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稻谷,经检测米粒胚芽完整度达63%;南宋《陈旉农书》提到“舂米不过三遍”,避免过度碾磨导致“米碎而糠多”,印证了所古人食用的大米是保留部分胚芽的。

 

根据《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明代碾米需经砻(脱壳)、舂(去糠)两步,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实际上这个米是介于糙米与精米之间,胚芽保留率约50%-70%

 

二、古人储存的是带壳稻谷而非脱壳米

 

带壳稻谷:外壳(颖壳)含硅质层和蜡质层,隔绝氧气、防潮防虫,胚芽活性受抑制,常温下可存3-5年(汉代洛阳仓实测发芽率保持85%以上达4年);

 

脱壳糙米:失去外壳保护,胚芽呼吸作用加速腐败,最长储存期不超过1年(明代福建土楼储糙米实测9个月后霉变率超30%)。

 

仓储技术:

技术措施

科学原理

实例证据

陶瓮密封法

陶器微孔隙调节湿度(内部相对湿度<65%),隔绝氧气

河姆渡遗址出土7000年前炭化稻谷,陶瓮内稻谷完整度比露天存放高47%

夹层草木灰

草木灰(pH12)抑制微生物,吸附水分(1kg灰吸湿0.3L/天)

隋代含嘉仓遗址发现粮窖底部铺0.5m厚草木灰层,稻谷碳化程度降低80%

混合储椒法

花椒挥发油(桉叶素占比35%)驱虫,每石粮掺入花椒100g可杀灭象甲虫卵

《齐民要术》载"入窖时,杂以苍术、花椒,则不蛀"

低温窖藏

地窖深度>6m时,年均温稳定在10-15,比地表波动减少70%,延缓胚芽呼吸

汉代京师仓遗址地窖深8m,稻谷储存4年后脂肪酸值仅上升12mgKOH/100g

 

三、对当下粮食安全的启示

 

1、稻谷储备优先

2023年我国稻谷库存达1.2亿吨,其中65%以带壳形态存储,正是对古代智慧的现代应用。实验证明,带壳稻谷储存3年后出糙率仍保持77%,而脱壳米同期脂肪酸值超标5倍。

 

2、传统技术改良

江苏宿迁粮库试验“草木灰纳米化处理”:将草木灰研磨至200目后喷涂稻谷表面,在保持pH11的同时将灰残留量从3%降至0.2%,防虫效果提升40%

 

3、消费习惯引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全谷物50-150g,若推广“每周2天糙米”,理论上可使全国维生素B1缺乏率从11.3%降至6.8%

中国大米为何要去除胚芽?(原创)

 

因此,古人通过带壳储存、生态防虫和物理控温,实现了胚芽稻谷的长期保存。这种“以空间换时间”(储稻谷而非精米)、“以劳动换品质”(食用前现加工)的模式,在低流通量社会具有合理性,但对现代粮食体系而言,需在传统智慧与工业化效率间寻找新平衡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