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原创)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吾思吾道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各种解释,个体成长与发展、社会进步与繁荣、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公平与机会等,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也都很好,但是,总给人一种隔靴捎痒的感觉,没有说到本质和根本点上。
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让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无论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是颜如玉,这些都是结果,手段就是通过学习,掌握和熟练运用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各种问题。解决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生存问题,人的第一需求是生存,其次才是其他需求。
这个问题马斯洛讲得很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前面两个可以归结为生存需求。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那么,谈何解决其他问题,这都是缘木求鱼了。
人们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最常说到的一个字就是我“会”了。那么,你是真的会了吗?会和不会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会”有7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懂了,老师上课时讲的,知道了明白了听懂了。知道了明白了听懂了就等于会吗?这是不等于的,一节课下来,基本忘的七七八八了,大部分人10个知识点还能记得1、2个就很不错了。
第二个层次是会,学会了,会用了,会做了。但是学会了会做了,熟悉和熟练吗?没有熟悉和熟练这也是不等于的,一讲就会,一做就错是这个阶段的特征。
第三个层次是熟练或者熟悉。熟悉和熟练,也就是做作业没有错题了,或者训练时的动作不走样了。但是不等于考试的时候不会错,都做对了。
第四个层次是熟能生巧,这个阶段考试基本错的很少,基本都能达到高分阶段了。
第五个层次是灵活运用,这个阶段相当于考试随便考考都没啥问题,比赛随便打打甚至可以拿名次。
第六个层次是融会贯通这个阶段大概是可以出卷子做老师或教练了。
第七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在某个领域已经是专家级别了。
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其实万事万物都是一个道理,“熟能生巧”!某人在某个领域是专家,就是他在这个领域里面,他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阶段了,那么也就是说他在这个领域里熟的不能再熟了,犹如庖丁解牛一般,在这个领域里面游刃有余了。
那么我们经常说很多专家说的话就是“砖家”。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在他熟悉的领域他是专家,到了其他领域就不一定了哦。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是全知全会的,跨领域很可能就是白痴,比如韦神在数学领域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在生活方面就像一个“白痴”,没有贬低韦神的意思,纯粹举个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专家都喜欢做全能神,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书中自有黄金屋,关键是黄金屋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啥叫985大学,什么是211大学?985学校就是98.5%的人都考不上的学校,211就是200人中只有11个能考上的学校。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古时候就是那些状元、进士,现在就是985、211。所以,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28效应甚至19效应,这是自然规律。
人只有在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得到提升和提高,读书也不是人唯一的出路。不同人,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归因:
第一类人,会把这种不如意,归因到自己身上。这类人会努力奋斗,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类人是人生的强者,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中流砥柱。
第二类人,碰到不如意,也会主要归因在自己身上,但他们没有那么强的奋斗精神。他们会沮丧,会躺平。
第三类人,碰到不如意,不归因在自己身上,而是归因到外界。认为自己没任何问题,是配偶的问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他们一肚子怨气,天天骂骂咧咧,各种不爽。
只有苦难才能让人成长!当然,苦难并不会让所有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