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勉

(2010-01-13 11:38:09)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话讲“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中国传统思想里最重要的一环,窃以为不是“和”而是“止”
所谓知足,所谓知止是一个意思,就是让人懂得停下来,而不是奔波致死。
很多常听的话都是这个意思,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都是庄子说的,这样一个逍遥的人,对于“生”之有限作如此解释,令人感慨。

中国哲学最讲究的并非人们常听到的“仁义礼智信”也不是“孝悌忠诚”更加不是“和谐”
因为这些内容在中国这哲学里,实际上是彰显出来的表象,或者说外化的形式,这个话文了,但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大智慧是形成这些词汇,这些道德理想的根基,就是“知止”

我们现在日夜匆匆,几乎已经忘记了原初的本意,在行进中迷失,却惶惶不敢须臾停息。
“知止”伟大在于深刻了了解人之有限,生之有限。同时也深刻的预见了有限之人对无限生活的热切向往。
危险,终“怠已”

然而“知止”并非知道有限就能够停下来,它的困难在于“止于何处”——停在什么地方?
对啊,停在哪里至关重要。
正因为“停”比行动起来更加困难,孔子孟子儒家为代表的圣贤提出“仁义礼智信”提出“三纲五常”提出“和谐”
这些都是用来解释“止于何处”的。
问题是,正如老子所言,任何事物正反相对,过犹不及,就是说这些规则本是好的,做的过了,仁孝也是恶行,和谐也是暴力。

遇见行不通的事情,就拼命加,不断的做加法,以为做的越多,就能改变结果,所谓努力就能成功
其实更多的时候,应该作减法,少,越少越好,什么都不做。只是等着。
其实后者比前者难,难在安抚自己惶惶不安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