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 |
休谟把因果关系解释成前后相继出现的事物,只是相继出现,并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人们把这种反复相继出现的事物,前者称为后者的原因,因为前者的出现后者才能出现,这种因果的内在联系根本是人们的误解。后来康德说这个观念把他从独断论中惊醒,于是他把因果作为知性的一个范畴,解释为经验中的先验范畴,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是人们先验就有的,拿来整合那些日常经验,使之发生必然联系,最后固定下来,变成知识。
我3月份在新浪开始博客生涯,写博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是练功,每天就算是不写也要看看,看看别人的留言,寒暄一下,就好像早晨起来晨练,踢踢腿,劈劈掌,一个套路下来,心满意足。没打算出名,所以自顾自的写些个小感觉,小感叹,小生活。然后被乐乐批评没有博客精神,要关注这个世界,于是我的视角打开了,什么都说一些,尽管不骂名人,不爆丑闻,不参与网络吵架,但是我还是探出头来看看别人的生活。
很快好青年乐乐难耐寂寞,从MSN的个人空间中逃跑出来,与我比邻而居,不亦乐乎。写写博客,懒得更新,画画肖像,花拳绣腿。到别人那里看看,打不起精神。于是之在我这里和我去的地方出现,我一直觉得不错。
前些日子,乐乐在我的强迫之下,写了《我的女朋友比徐静蕾强》的文章,得到我及我的父亲大人及其同道中人的严重赞扬,他得意。我也得意。
此前,他在我的宣传下,格外喜欢沈浩波,常去。钱日突然电话通知我去看看,那人竟然给我留言了,我很高兴。沈说:冉,也问吉乐好……。
一直以来,我出现的地方,他就会出现,因为我会告诉他我看到谁写了什么文章,很好,去看,记得留言。后来他看到很好的文章也这样说。于是我的留言之上或之下不远肯定有他的留言。尽管并不提及对方。
但是康德是一个伟大的哲人,他的任务就是告诉人们我们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知识是怎样成为普遍必然真理的,尽管这只是他老人家整合时代精神的第一步,也已经让我们受用非浅了。所以我们不管是写博客的,还是读博客的,一些蛛丝马迹,前后必然出现的事物之间必有其因果关系,这个先验的范畴运用于博客的经验之中,很快得出,我和吉乐肯定是一对儿。
所以休谟还是错了,前后相继的东西,一再反复出现,还是有其内在的关系的,我们称之为因果关系。
但是我不确定,我和好青年吉乐到底谁是因谁是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