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拒绝成为无神论者

(2006-10-10 16:57:20)
课后和同学有些争执,属于正常范畴。令我反思的问题是关于宗教的研究是否可以是一种完全客观的研究。老师说只有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无神论者,才可能真实的研究宗教学,否则,一个教徒始终由于其信仰的感情而阻挠了科学研究并接近真实的可能。这不是原话,老师是谁也不重要,因为这样的观点和类似的观点我在很多宗教通论类的书中看到。事实上我对此很反感。
 
如果就普通宗教学来说,而不针对某一个宗教,宗教这种人类独特的现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很快将目光集中在其与政治战争之间的关系上。无论如何,宗教之根本不是在于与世俗世界的政治媾和或者挑起战争,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它比哲学更接近人的灵魂。它从来都是复杂的呈现,作用于人类这个整体的各个方面:人的情感,人的习俗,社会规范,自我的认知和对群体的认知,对美的欣赏,在某种时候获得崇高的感觉或者卑微,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人群的恶意,社会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方面。并且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变化,融合,宗教深入的渗透于人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不能简单的命名为有神论的社会现象了事。如同我们提及现代性的时候,绝不是那些手机网络等等生活的方式,而是用这些方式标志出来的人的内在精神。宗教也是一样的。
 
一个绝对的无神论者,将一切有神论的人群或者理论统统视为虚妄的存在,在着手研究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的将它置于一个负面的位置上,接下来的研究无比的客观,宗教变成一条躺在案板上的死鱼,研究者没有放过它的每一个鳞片,了解它的名称习性,然后剥离出无数细小的内容,贴上标签,什么部位什么功能。然而我看不到这条鱼活生生的全貌,看不出研究者对一条鱼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更看不到面对这条鱼的那个人的精神面貌。一切都在“客观、真实”面前变得模糊。真实本身也变得暧昧不清。到底是关于谁的真实?谁更需要被真实的面对?
 
任何关于人类文化或者文明的研究都是对人的研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没有什么是真正外在“我”的,一切都在“我”之内,或者在“我”之外,统统与“我”有关。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意义的社会,人是生活在自己构造的意义之中的,宗教几乎是其中最为庞杂的一个意义系统,我们必须怀着虔敬之心来进入有关于“我”的殿堂,寻找“我”的真相。一个超越的存在,一个终极的存在,它的关怀从来都是体贴的,从来都是切肤的。我如何可能冷眼旁观?我冷眼旁观谁?我到底能站在谁的旁边?我的冷眼从何而来?
 
所以,关于宗教的研究绝不是抱定了“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这样的独断论,来试图解救被愚弄的大众。对于这样的人,我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受到了愚弄?到底是谁更需要被拯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