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两个字是可以分开讲的,“学”是输入,“习”是输出。就我个人的理解,我是说从24岁懂得学习以后的理解,这两个字和根本不同于我6岁起在学校常常听到的那个意思。“学习”是两种行为,“学”是把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的东西,不论方法是什么,成为“我的”,成为我所熟悉、了解的东西,就是学。而“习”是实践,是把已知的东西带入到未知的东西里,在这个过程里,“我”之前所有已知的、学到的东西都变成了工具,它们把我带入到一个未知之境,然后让所有陌生的东西在我的工具面前呈现出秩序。那么学就是习,习也就是学。当然我们常见的习的方式就是考试。
当然最为困难的地方从来都不是“学”,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记住,牢牢记住;学历史的要记住所有的史实、学数学的要记住所有的公式、学文学要记住名家名作、学艺术也要记住所有的艺术家、学哲学当然要记住所有的概念理论,这几乎是个人就能做到,只是下多少功夫的差别。而运用起来,也就是“习”,就难了。子曾经曰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脍炙人口。思大概就是习的根本之所在。我曾经上过一个让我念念不忘的哲学课,那个老师说学习就是找路,找一条回家之路。只学而不思考,就如同认识了无数的路但没有辨别能力,最终就是迷失在学中,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而思则是辨别能力,但是只辨别而不学,如同明明知道家的方向,但没有一条路可以行走,最终滞留在自己已知的圈子里。前者是迷失后者是死亡。
西方的教育观与东方的不同,西方源于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这是西方对知识的看法,也就是当初希腊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只是后来因为灵魂的堕落而忘记了,学习或者教育的根本在于让人们想起来它们原本深藏在灵魂中的知识。而我们一开始知识就是外在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我们一开始就是一个远行数年想要回家的游子,学习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旅行,就是找到一条回到原点的路。从来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路途,路,一条就够了,重要的是它将带我们去的地方是不是我们心中的地方。
前一篇:针灸针灸,有病看病,没病防身
后一篇:子曾经曰过:食色性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