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可以休矣!

(2017-02-13 15:22:32)
标签:

武亦姝

才女

冠军

易卜生

杨绛

分类: 随笔杂文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可以休矣!

http://wx1/large/48c3ab9fgy1fcov6vabd8j20cg08cwew.jpg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女子有才便是德”)

       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被一位来自上海的十六岁少女武亦姝夺得后,我在许多相关文章评论栏里看到年轻的网友有类似说法:我将来娶媳妇肯定不会娶这样的才女。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晚明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一篇叫《公祭祁夫人文》里借眉公(明代文学家和画家。此人乃“妆点山林,附庸风雅”者。)之口首次提出的说法。一般认为,它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与道德标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在中国大地上掀起过一场关于“妇女走上社会”的大讨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就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质疑。尽管后来在理论上不了了之,但是“妇女走上社会”的脚步却从未停下来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些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中,曾一度出现妇女回到家做“职业太太”的情况。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cov7gbpgnj20cg08azks.jpg

(女人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哺育后代,还体现在“相夫教子”)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文化传统问题,还有就是男女性别的特点,即男性属于主动,女性属于被动,按法国著名文学家西蒙·波娃的说法叫“第二性”。主动,就是强势一方,被动显然是弱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强调女子柔顺、贤慧、“无才”为美德,女子“被”种种道德标签和模式。

       应当说在农耕社会,这种说法或许成立。这是由封建制度及其所谓的封建意识形成,更是由经济的落后造成。也就是说,在那种相对封闭、相对固化的社会环境里,很难想象一般女子的“才”如何体现。

       所以女子只能在家庭里作为男子的附属,作为繁衍后代的工具,甚至作为男子的玩物而存在。易卜生的戏剧《娜拉出走》被中文翻译成《玩偶之家》,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要求。然而,在此前提下,又提出女子有“相夫教子”的责任。“相”,体现在帮助丈夫料理家务;“教”,即是抚养子女。这里的悖谬是,既然“教”,就需要有“才”,无“才”又如何“教”?

       有种说法是,“无才”是指女子即便有“才”也不能在丈夫面前显露,是为涵养“女德”。其实这暴露男人的“趋弱”本质。这是说男人不仅在家庭内部容不得妻子有“才”,在社会外部同样容不得别人有“才”,如此才显示自己的“才”。因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都与男人这种“趋弱”本质一脉相承。

http://wx1/large/48c3ab9fgy1fcov7y5iwfj20cg08cn0z.jpg

(中国著名作家杨绛是钱钟书“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坦率地说,我喜欢才女,即便夫妻也如此。当然这种“才”是真才,而非虚头巴脑。如此双方才可以互相砥砺。才女不仅激发你上进,也真正懂得如何“教子”,因为她们有智慧。这方面事例不胜枚举。如居里夫妇,又如钱钟书与杨绛夫妇,等等。

       我们还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女人都喜欢自信而强大的男人,而不是相反。这也是由男女两性特点决定的。反之,男人的自信和强大都需要女人的映照。很难想象庸碌不堪的女人会映照怎样自信而强大的男人。因此可以断言,女子无才时,男子的才即便彰显,也只在低层次上。

       事实上,女子有没有才体现着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如何,因为她们占人口半数或以上。倘若“女子无才便是德”成立,由她们与男子结合而繁衍的后代,其基因一定有问题。总之我想,那些现在仍然沉醉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应该吃一剂猛药,快点醒来才好!因此,在强调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如何“去粗取精”,也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2017/2/13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8648544549614438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