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蚌埠“年味儿”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cb7dj48oaj20cg08b755.jpg
(红红火火过大年,回忆儿时的“年味儿”)
要说“年味儿”必得回到儿时。襁褓时不记事,青年时又往外闯,即便回老家也是三五天即走。可惜我儿时的很多记忆不甚清晰。人说年纪大了会喜欢回忆儿时的事情,且愈久远记忆愈清晰。看来我还不到这个年纪,就像我对所有不知我年龄底细的人回答说:我永远二十八岁!
闲话少叙。我虽出生在淮河之滨的蚌埠市,本质上说却是个外来移民,至少是移民后代。我曾祖父是从山东淄博(古称“淄川”)逃难至此;外祖父母是从河北保定,经天津“跑鬼子反”流浪而来。据历史记载,由于水上交通和陆路交通发达,蚌埠在当时是个商贸小城市。又因它坐落于京沪铁路主干线上,所以被称为“京沪线上的一颗明珠”。
因为我父母亲要到四川成都从事“革命工作”,我出生后就被寄养在外祖父母家。这样就使得我的很多生活习惯都有别于蚌埠市土著居民生活,再加上因为移民缘故,小时候被管束得比较严格。用外祖母的话说,我父母亲不在身边,就得看管得紧些,有个三长两短咋跟我父母亲交待。
当年外祖父母家住的是个小院子,独门独户,外面还有个大院子,十几户人家。而各家各户又都“独立自主”。大院子就像个小世界。平时放学后我最多被允许在大院子里,跟邻居家小孩子玩。过年过节,除了父母亲回来,我跟着一起到亲戚家,否则也不能出大院门,更不能一个人跑大街上玩。
http://wx1/large/48c3ab9fgy1fcb7e2uie2j20cg07zdge.jpg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灯的演出更有仪式感,场面也更壮观)
可是有那么一两次,听到大街上春节游行队伍经过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常,这时就有邻居孩子喊我。我们就串通一气,让他家大人到我们家,然后趁外祖母跟人家聊天的时候,偷偷地溜到大街上去。
到了大街上,我就挤进人堆,看一拨拨春节游行队伍。领头一般是七八个踩高翘的大人,穿得花花绿绿,脸上抹得血红。一个个就像是顶着天似的。接下来就是花鼓灯队伍,这可是蚌埠市的特色。那个鼓敲得脆生生响,错落有致。不知道是他们故意要这么敲呢,还是因为有人没敲齐。我当时可搞不清楚。
说起花鼓灯,全国也就只是安徽有了,而且主要集中地就是蚌埠市及其周边,比如凤阳、怀远、五河等地。据说一到过年,这些地方各自都要组织花鼓灯队,农村在场院跳,城市就到大街上“游行”跳,比如我眼下看到的。有时候还会组织比赛。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cb7eq92o2j20cg08d3yt.jpg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地就在今天的蚌埠市涂山)
花鼓灯可是有些来历的。其中有两个传说我认为比较靠谱。一是说大禹治水,来到涂山氏国,与涂山氏女儿——女娇结为夫妻。山民为了庆贺,就敲起绑在腰间的小鼓。后来相沿成习,每逢节庆,特别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各乡村都要组织花鼓灯队演出。人们一边跳舞一边敲鼓。那舞姿快赶上邓肯的现代舞了。
第二种是说朱元璋有一次回家,头戴绿荷叶,骑着牛,手上捧着豆腐,嘴里还唱着灯歌,进城门时,元兵竟然没有盘问他。等到他做了明朝皇帝,他在家乡凤阳建立了中都城。为了庆祝,老百姓就载歌载舞。这就有了“凤阳花鼓”,然后又与花鼓灯融合。据说演员们跳花鼓灯时用的伞,就是由朱元璋当年头顶的绿荷叶演变而来。
有一年我回老家,一位中学同学告诉我,花鼓灯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我能写写。这些年因为一直忙于其它写作,未能顾及。我想,等我得空时,是会做做这方面的文章。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啊。在此过程中,我或许能找回不少儿时的记忆,还能重温家乡的“年味儿”。不是很惬意的吗?!
2017/2/1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82053469108306434/
http://mp.yidianzixun.com/#!/ArticleManual/origina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