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2017-01-31 12:39:15)
标签:

中国

传统

文化

文学

历史

分类: 随笔杂文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c9odnlqgyj20cg08mjrt.jpg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须明确其中许多基本概念)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盘桓。因为据我观察,大多数人一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或是《孝经》《弟子规》之类。比如路边标语,很多都是从“四书”“五经”里摘抄的词句。仿佛在告诉人们,它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没错!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就容易产生歧义。在我就这一问题持续思考并打算诉诸文字时,一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共十八部分,其中三部分概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有报道称,各地学者继《意见》印发后,“共话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然而通篇看过,发现其仍未跳出前述范围,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限于《道德经》“四书”“五经”。为此我捏了一把汗:学者“共话”,应有导向作用,即引领人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如果朝这个方向导,难保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狭隘化,而走入歧路。

http://wx1/large/48c3ab9fgy1fc9oe65c5cj20cg08374j.jp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确需要追根溯源,理清脉络)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意见》要求,从今年起至二〇二五年,用八年时间完成。因此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之初,就需要明确其中很多基本概念。而理解“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首当其冲”,须“一马当先”。好比“纲”,其它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不然就可能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

       仅举一例,在甲地,有标语称“没有国哪有家?”而在乙地却是“家齐而后国治”。标语落款是同一权威机构。对于国与家的关系,历来有不同解释,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或者是相反?如果一些权威机构或学术团体都存疑,模凌两可,在民间不是更糊涂?这就说明了首先把概念弄清楚的重要性。

       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提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因为文学是文化大河中的重要支流,甚至是传承的主要力量。她与文化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为命、一脉相承。因此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强调文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强调这一点,就不能割断其绵延悠长的“脐带”,否则就是对她也是对文化的伤害。因此我这里的刍荛之见,只尝试提供一个方向。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c9oeoeiptj20cg07nwey.jpg

(中国优秀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部分,一脉相承)

       稍对中国文学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因为有《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民国新诗、白话小说、戏剧等等,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诗歌、小说与戏曲、话剧。这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生相伴的中国文学。作为传承者,我们不能按某种需要而做取舍,因为它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否则就会出现文化脉络不畅,甚至扭曲的情况,以致影响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大业。

       孟子的《离娄上》有句话说得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说的是人生病七年,只有三年陈艾可以治愈。如果没有这种陈艾,就得高价寻求,寻求不到将可能终身得不到。否则病人就有死亡之虞。

       我这里不妨将它引伸理解为:任何事情出了问题不可怕,只要肯于寻求办法,并加以认真解决。否则就会问题越积越多,以致酿成大患。在结束这篇文字之前,顺便重复一下我在《由英国剑桥大学纪念徐志摩诞辰想到的》一文中说的话:“尊重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须从理解与尊重各代文化名人开始!”

2017/1/31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816086989171594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