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学文稿 |
中欧的原野,大部分是丘陵地带。无论是在匈牙利,还是在捷克,绿绿的原野似无尽头,飘向远方。
中欧坦荡的原野,孕育了无数的音乐家、作家和诗人。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悠扬旋律,诗人裴多菲的激情和动感以及捷克伟大音乐家斯美塔纳的自豪,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回响在历史空间中的艺术声音,并非是神坛之上的天籁之音,而是充满人文气质的大地之声,原野之声,自然之声。
在世界近代史中,中欧是谱写激烈篇章的一页。历史书大都认为,二战中张伯伦的绥靖主义导致捷克沦落,但少有人知的是,中欧历史上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主张绥靖主义,在捷克这样的国家,几乎就是一种历史传统。中欧原野的富庶,人口的相对稀少,使得民族主义革命和民族反抗,成为不了社会主流。思想运动在中欧虽然同样活跃,但却是以知识分子作为载体,在社会普遍的宽容态度面前,各种激烈思想,难以演变成为激烈的行动。
所有这一切,使得匈牙利和捷克保有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遗产,辽阔的原野和茂密的森林,没有为战火所破坏,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得以依旧。也许,原野上的胸怀总是宽阔的,现在的人们,既然无法完全还原历史,因而也无法认真评论。
从历史延伸到现实,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有那满山遍野黄橙橙的油菜花,只有那茂密的森林,以及时隐时现的,小村落的红色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