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顿的第94“惊愕”和第95交响曲

(2009-06-12 12:25:59)
标签:

惊愕

海顿

文化

分类: 近期精选
海顿的第94“惊愕”和第95交响曲

 
⊙ 秦子超
引子
虽然海顿在后来的清唱剧和弥撒曲的创作上同样硕果累累,但由于海顿是最先在交响曲(以及弦乐四重奏)的领域里达到了他的最高成就,因此,通常认为他的交响曲大致可以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海顿的交响曲创作生涯长达36年,一生留下了108首交响曲(有4首没有编号)。从18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海顿一共创作了大约40余首交响曲;在70年代,海顿创作了大约30余首交响曲。这一时期,他开始将四个乐章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自己交响乐的特点。从1761年至1790年,这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交响曲都由他领导的艾斯特哈奇宫廷乐队演出的。

80年代是海顿交响曲创作的成熟期,创作了大约20余首交响曲,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经典之作。90年代是海顿交响曲创作的晚期,这期间他硕果累累,留下了一组12首交响曲——“伦敦交响曲”,成为海顿交响曲创作最登峰造极的时期。这12首交响曲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老龄作曲家创作所普遍具有的成熟的情感深度。
 

第94“惊愕”

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是海顿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也是现代音乐会上演奏最多、录音最多的交响曲之一,1791年作于伦敦,1792年3月23日首演于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由海顿自己坐在古钢琴的位置上指导演出。萨洛蒙本人非常喜欢这首交响曲,他在1796年将第94《惊愕》和第96《奇迹》两首交响曲改编成两首钢琴三重奏,他本人亲自演奏小提琴。《惊愕》的标题是人们后加的;海顿经常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开一些幽默的音乐玩笑。在这部交响曲里,海顿在第二乐章开始一段十分典雅安闲的主题之后,让整个乐队突然奏出了一个带有定音鼓奏的强烈和弦,之后,音乐立刻又回到前面平静的状态,就好像任何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让听众十分震惊和莫名其妙,所以后人给这首交响曲加了《惊愕》这样一个形象的绰号。在编制上,《惊愕》交响曲采用典型的古典交响曲的双管制,乐队由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大管、两支圆号、两支小号以及定音鼓和弦乐队组成。

海顿的“伦敦交响曲”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几乎所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有一个慢板做引子,这些慢板引子在相当大程度上扩展了这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乃至整个交响曲的范围,大大加强了第一乐章音乐结构之间的戏剧性的对比作用,这已经成为海顿后期交响曲创作的准则之一,《惊愕》交响曲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乐章是如歌的柔板——很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这是一个单主题的乐章,一开始是一个很抒情的柔板(引子),前面的几小节与他第二次伦敦之行创作的G大调第100“军队”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慢板引子几乎如出一辙,像是“姐妹篇”。引子所用的主题材料与后面奏鸣曲快板的主题似乎存在某种联系,但主要是通过同一个主题大小调的变化形成对比。在奏鸣曲快板部分,音乐立即进入暴风雨般的展开部,似乎出现了“两个”并行对比的主题,“主要”的大调主题表现出一种兴高采烈般的情绪,始终影响支配着“次要”主题(实际上是前面大调主题的属音),这种发展虽然是简单的非对立的,但却一直保持,并随着互为补充而加以变化。

第二乐章是行板(Andante),变奏曲式,C大调。这个慢乐章是一个在C大调的次属音键上的2/4节拍的主题与变奏,音乐以温柔的弦乐开始,旋律朴素而充满温情。海顿或许是想让这个乐章听起来感到熟悉和亲切,主题采用了脍炙人口的古老的法国流行儿歌“妈妈,请听我说”(‘Ah vous dirai je maman’。现代英语儿歌《小星星》也采用此旋律)的变体。乐章行进到第16小节处,整个乐队突然发出一声强烈的和声,也就是令人“惊愕”的那一下,用海顿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会使女人们尖叫起来”。随后,音乐又回到先前温情安静的意境中。紧接主题之后的是在小调上的四种不同的变奏,先是第一小提琴部16分音符的装饰变奏,其次是小号和定音鼓在C小调上的强烈变奏,第三变奏是第一双簧管和第一长笛的独奏,最后是以上三种变奏的相互交替重复的变奏,配器与和声色彩十分丰富。

在最后创作的这12首“伦敦交响曲”里,海顿非常喜欢在第二乐章采用变奏曲的曲式,并加入一些令人备感意外的突然的效果,除了第94《惊愕》以外,像第100《军队》、第103《鼓声》等交响曲的慢乐章中,也采用了突然出现的强烈和声,表现出海顿交响曲朴素而幽默的一面。

据说海顿在第二乐章里制造这样突然的音响,是想唤醒在演奏第一乐章的过程中有可能睡着了的女士们和先生们,但此说不足为信,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比较大。更为可信的说法是,海顿这样做是为了与他的对手、他从前的弟子伊格纳兹·普莱耶尔(Ignaz Pleyel,1757-1831)竞争,因为后者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加进这样一些新奇的花样吸引听众。海顿晚年在对他的传记作者格里斯辛格回忆这首交响曲的首演时说:“我希望用一些新颖的元素给听众带来惊奇,并用最佳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普莱耶尔(在后面的指挥演出中)就无法超越我了。第一乐章刚结束就响起了喝彩声,这种狂热在第二乐章结束时达到了顶点。每个人都发出‘再来一遍,再来一遍’的欢呼。??”由于第二乐章如此受欢迎,海顿后来又将这个乐章的主题用到1801年创作的著名世俗清唱剧《四季》中。这部清唱剧开始后的第一首咏叹调(第四曲),是农夫西蒙(Simon)干活时所唱的男低音咏叹调“带着热切期盼的农夫,耕作已开始”( Schon eilet froh der Ackermann ),其旋律就是这个乐章的主题。

第三乐章是快速的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G大调。海顿交响曲的小步舞曲丰富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连德勒舞曲风格的小步舞曲,这也是海顿交响曲所特有的,具有民间生活情趣。这个乐章就是一首连德勒曲风的小步舞曲,主题有8个变奏,充满了强烈的乡村快乐情绪。与传统的节奏较慢、适宜跳舞的连德勒民间舞曲相比,海顿小步舞曲的速度要快得多(但实际演奏中,这一特点会因不同指挥家的原因而变得模糊,复古式的演奏更符合海顿的速度),节奏上的这种变化,表明海顿将早期古典主义交响曲标准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逐渐发展到接近后期古典主义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的水平。到了贝多芬时代,他在自己的交响曲里首创“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以“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作为古典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模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末乐章是一首很快的回旋奏鸣曲式的快板,G大调,2/4节拍,节奏热情欢快,生机勃勃,充满澎湃的动感,回旋曲的主题先出现在呈示部中,在经过展开部的开头和中间发展之后,最后又出现在管弦乐队和定音鼓合奏的尾声中。这个乐章由于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即:将古典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两者相结合,而被认为是海顿交响曲那些回旋曲与奏鸣曲的界限模糊不清的末乐章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与通常的奏鸣曲式有着同样的呈示部(ABA)、展开部(C)和再现部(ABA),呈示部中的回旋曲主题经过展开部的发展,又在再现部出现,并将音乐引向尾声。

……
(本文转载自三联爱乐2009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