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转载)

(2008-06-05 16:18:22)
标签:

杂谈

分类: 乐乐生活
    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是在一部电影里,大概讲的是一位中国大提琴家的故事。虽然当时对这部作品没有任何理解,更不知道是谁的作品,但冥冥之中总感觉到作品之中有一种元素,这种元素与大提琴的结合堪称完美,可以被大提琴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时听到的只是大提琴独奏的部分,所以一直认为会是勃拉姆斯的作品(开始认为是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上了大学后买到了一张EMI早期的ADD录音的CD才知道自己错了。而德沃夏克与勃拉姆斯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勃拉姆斯听到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便羡慕地说:“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能写得这么优美动听,我早就提笔写一首。”

    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期间除了《来自新大陆》之外所写的另一部作品。如同《来自新大陆》一样,这部作品依然充满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深深的渴望。和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及现代著名指挥家库贝利克一样,德沃夏克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他在美国的聘期结束时,美国方面希望挽留他继续聘任,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尽管留在纽约要比在布拉格当教授高出25倍的年薪。他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也有它自己的祖国,他应该坚定的忠于自己的祖国,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第一乐章里,我还未感受到到如同在他的《来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里那样浓厚的思乡之情,但在这一乐章里大提琴低沉、坚韧、近乎撕裂的声音,把德沃夏克内心的挣扎暴露无遗,“回去吧,美丽的伏尔塔瓦河,宁静的维所卡村才是你的家”。首先由单簧管奏出了第一个主题,之后的第二主题则由法国号悠扬的吹出。在大提琴独奏前的那一段协奏事最让人激动的,而这一部分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演绎。也许是为了保持连贯性吧,斯塔克的版本里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一部分忽略了,但重点毕竟是大提琴。而我所喜欢的杜普雷录制的最后一张唱片里,指挥巴伦博一姆(杜普雷德丈夫)也许是不忍看到将要被重病夺去生命的妻子忍受病魔的折磨,而在他指挥棒下的芝加哥交响就失了控一样......而之后的大提琴的哀惋、坚忍就像揪心一般......

    这部协奏曲严格遵循了协奏曲的快-慢-快的三乐章节奏。第二乐章在缓慢的旋律中写出了作者对祖国的渴望,但也也流露出一丝的忧伤与孤独,如此一份浓郁似酒的乡恋。当然在这个乐章的高潮部分,也不乏对家乡美好的憧憬。

    第三乐章听说德沃夏克刚刚写完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当他回到捷克后,立刻把这个乐章修改了,让这个乐章洋溢起重返故乡的欢欣[1]。这一乐章的引子是由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先后引出,而大提琴的独奏则是真正的渐入这个乐章的主题,这个鲜明的主题在第三乐章中反复出现。德沃夏克是一个擅长使用乐器的作曲家,在这个乐章里,它将其他的乐器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木管、铜管,还是打击乐器组在这个乐章里都有精彩的展现。而大提琴的亢奋与激昂也同样是显露无遗,可以想象达沃夏克在回捷克后欣喜的心情。

    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和了解大致如此,关于除了作品内容之外的最深刻的理解仅在于我所听过的该作品的5个版本。其中卡拉扬与罗斯特罗普维奇以及乔治塞尔与皮埃尔富尼埃的DG版本都算是中规中矩,但是颇负盛名。而斯塔克在水星的录音很有个性,速度也有些快。至于杜普雷与她的丈夫巴伦博一姆在EMI的录音在个方面都被爱乐者们所称道,毕竟这是杜普雷生前最后的录音。我想,即便是不了解杜普雷,但她的作品也会是首选的。我个人更偏向于EMI1978的那张,这似乎没有原因,虽然这张不是很有名。

    说到这里,我似乎又隐约看到了照片上沐浴在阳光下的布拉格的小巷,潺潺的伏尔塔瓦河,还有德沃夏克割舍不断的那一群洁白如雪的鸽子......(琴上的e弦

参考书目:《音乐圣经》,林逸聪编 华夏出版社
[1]自《音乐笔记》,肖复兴著 学林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拉威尔
后一篇:美狄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