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莫扎特叶耐梅 |
《叶耐梅协奏曲》之前
1777年,当莫扎特创作《叶耐梅协奏曲》(K271)时,正在萨尔茨堡担任薪俸微薄的宫廷首席乐师,当时他21岁。那一年他还完成了长笛四重奏中的前三首,那是一些颇具沙龙气息的可爱作品,其中的《D大调长笛四重奏》(K285)尤其迷人。
也是在同一年,莫扎特正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受到观众的热情喝彩,另一方面,他的雇主、大主教科洛雷多对这样的赞美不屑一顾,以致后来公开宣称莫扎特无知,并说他“应该去那不勒斯公立音乐学校学习”。在当时,莫扎特的音乐确实被一些人指为浅薄,不过这样评价一个才二十岁出头的作曲家有欠公允,而他显示自己实力的作品也刚好就在这时被创作了出来。
对于莫扎特来说,《叶耐梅协奏曲》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突破了作曲家本人以往钢琴协奏曲的供人娱乐的地位,变得具有了自我的内在情感,作曲家的天才由此在作品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它是对指责其音乐浅薄的观点的一个有力反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莫扎特在此之前的钢琴协奏曲没有价值,实际上,它们是作曲家创作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莫扎特的前四首协奏曲(K37,K39-41)基本上都是对其他作曲家作品的改编,只有第一协奏曲的行板乐章是其原创,不过他的改编是别具一格的,就像当年巴赫改编维瓦尔第的作品那样。莫扎特第一首原创的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五协奏曲》(K175),其快乐章有着活泼明快的特点和喜歌剧序曲般的风格,而慢乐章具有沉思的气质,预示了作曲家日后的发展。
接下来的《降B大调第六协奏曲》(K238),在感情上更为内敛,并充满了令人愉悦的情绪。《F大调第七协奏曲》(K242)是一首为三架钢琴的协奏曲,乐曲过于浅显缺乏深度有一定的原因,它是为洛德龙伯爵家的夫人和两个演奏技术有限的女儿创作的,所以不可能有太难的技巧,其第一乐章冗长而空洞,所幸的是,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十分优美。
随后的C大调第八协奏曲(K246)则更为成熟,也更为令人满意,它是莫扎特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前奏,它将最早的那些协奏曲与著名的《降E大调第九协奏曲》即《叶耐梅协奏曲》衔接在了一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