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到底是谁的北京?

(2007-12-26 10:28:25)
标签:

北京

随笔感悟

杂谈

 

北京,到底是谁的北京?

 

    首都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心脏,是我们从小就向往的神圣地方,然而到北京去,想做北京人,想在北京工作,却见不到一条通畅的坦途。即便是你生活在北京,你的身份,也许永远打着北漂一族的烙印,流浪京都、游牧北京,这些都是多数漂在北京的生存状态。

 

  今年国家大剧院招聘启事中明确规定应聘人员应具有北京市户口。因此,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黄元健以“户籍歧视”为由,将国家大剧院告上了法庭,两个月后还未能立案。黄元健在自己的诉状中称,“被告发布的招聘公告不符合宪法精神,有悖于公序良俗,并且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是典型的户籍歧视。”而法院认为黄元健并不是该招聘公告的直接利益受害者。法院纠缠于黄是否是直接利益受害者而不予立案,不禁让人失望。

 

    国家大剧院在其招聘公告中称,国家大剧院是“中央编委批准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然而,“国家大剧院投资预算26.88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预算资金来源充分说明,国家大剧院不是“北京大剧院”,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大剧院,它具有全民性。也就是说,国家大剧院是全国人民纳税建起来的。这一属性决定它应该为全国各地的公民提供就业机会。 即使它是北京人的大剧院,难道招聘员工就应该仅仅面对北京人吗? 其实在今天,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仅仅属于它的市民。城市如此,一个冠以“国家”之名的大剧院,又怎么能把自己狭隘地定义为一个城市的剧院?

 

     其实在看过那条新闻后,我觉得黄元建也是很幼稚的,北京那么多的冠以“中国”的什么博物馆、这个中心、公司、国家机关哪个不是北京人专属的天地,没有北京的户口你那个能进的去堂而皇之的在那里长期工作嘛!

 

    其实只要我们略微回忆一下,这么多年了,北京不宽容不厚道早已是由来已久了。就说今年,北京依然是严控“外地生源或外地高校毕业生”进京,朝阳区更是“原则上不审批”。对此,一项大型调查显示,89.7%的青年反对严控“双外生”进京;69.4%的人认为此举将使北京失去活力;39.1%的人认为这将滋生腐败,导致黑市户口泛滥。“双外生”,这个浓缩的语词,真是太过排外,太过冷漠了。这对于目前在京漂着的年轻一族来说,怕是永远的伤痛了。真可谓是,泱泱中华大地,在首都之外,就是“外”呀。这一个“外”字传递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排斥与歧视,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北京的封闭与狭隘。这样的北京,还是我们心目中的“首善之区”吗?

 

  当然,对“双外生”,北京还没有横眉冷对到“一刀切”拒之门外的地步,相关部门要求,“双外生”进京,必须学士学位以上,严格限制专业,成绩不能有不及格,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外语必须通过四级等。而这样人为设定的门槛,让无数怀揣着进京梦想的人,只有无奈、伤感以及愤恨。我就不理解了,难道北京现在所有的居民都是高学历高智商不成?

 

    对想去北京工作的人进行如此“过滤”,其“傲慢与偏见”的根源,就在于深植于中国社会的户籍的“二元结构”仍然未能打破,而户籍本身附载着太多太多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一纸北京户口,就是一张包裹着诸如身份、福利、机遇的名片(国家大剧院招聘工作人员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在类似严控“双外生”进京这样的政策驱使下,这些年才频现买卖“留京指标”丑陋的现象,这也异化和扭曲了政府吸纳人才的政策。自由迁徙,本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然北京现在严控“双外生”进京,则是典型的制度性歧视,极大的损害外地公民的权利与权益,人为制造人与人的不平等。如此抱残守缺,以户籍作为一种“樊篱”来制造不公,实在令人遗憾,有失首都之风范!

 

    我到认为,做为北京城市的管理者而言,你真正应该做的,是以宽容的心态,为外来人员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简单地以生源与学校为标准,设定进京门槛,只能表明,北京的城市管理者,太过冷漠与傲慢,只能昭示,我们伟大的首都,心胸太过偏执狭隘,在这样的一个多元化时代,严控“双外生”进京的政策,究其本质,就是制度性歧视,它与公平、宽容、公正、开放这样的城市要求格格不入。就像在本人上一篇《2007最让人恶心的词汇里所表述的那样,北京你再这样坚持保守残缺、坚持傲慢于偏见,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奥运会在北京办,所有的场馆都是全国人民纳税的钱来建,建好了都是你北京的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那些想进京工作的外地人,就别跟着起哄了,老老实实在家做自己的营生?

 

    在这样的制度歧视下,我们只能感觉,北京离宽容的、人文的城市,越来越远在这样制度歧视下,我们也深信,北京不可能真正吸纳更多有益元素,来实现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这样的制度歧视下,我们所有中国人,只会越来越糊涂,搞不明白,北京,到底是谁的北京?

 

(昨天电视上看到俄罗斯国家歌剧院派出了500名艺术家来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看到华光流彩的大剧院,据说一个座位就是几十万的造价,心中涌起无限的滋味,似乎看到了汗滴禾下土的农民那弯曲的脊梁和那些上不起学衣不遮体的贫困儿童的眼神,想起林林总总,遂整理此文,胡言乱语一番,语言不当之处还望见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