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这方土地爱的深沉——读刘加云长篇小说《一街两城》

(2022-12-31 16:23:48)
分类: 风的回响

对这方土地爱的深沉

——读刘加云长篇小说《一街两城》


自觉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人,不愿意读小说,尤其长篇,太长太累,又耗费时间,但一旦沉溺其中,便无法自拔,在构建在脑海中的小说世界里无法走出。读刘加云先生的长篇小说《一街两城》便如是掀开首页,从赵德发作的序言《一街两城 万千风景》里了解了故事梗概,便有一种好奇心想嚼完尝透其中的味道。果不其然,读完第一,便一发而不可收,迅速沉浸其中,如同勾出肚子里的馋虫,迫不及待想饕餮一顿面对这厚厚的一本书大快朵颐一番570多页45万字的小说原以为至少十天八日才能读完的小说,未曾想,自己竟然能够在3天时间就逐字逐句地读完。说逐字逐句,一则不愿意放过或者是说不能放过每一个故事细节,二则是因为一些语句的优美值得细细品读,三则是一些细节风物充满地域的温度。

对这方土地爱的深沉——读刘加云长篇小说《一街两城》

说不能放过每一个故事细节,是因为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名字都是一把钥匙,关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否则,后文有看不懂的,可能就得返回去查找故事线索了。刘加云先生介绍,虽然这部小说出版已达45万字,但原稿80万字删减近一半,故事情节非常紧凑,删减后的每一个语句都可能是重要信息线索,想一目十行偷懒,却会给自己增加阅读难度,如同这盛宴,尽管美味可口,但却需细嚼慢咽,方能品其珍味。所以,想偷懒的我,也只得逐字逐句阅读了。

前两章,故事便释放了十几个人物,一下子遇到这么多纷繁的名字,一时手足无措,怕这脑子记不过来,还想做一个“人物关系图”,没想到,后面细致阅读,人物关系逐渐理顺。

故事开篇是两城的三大家族,姜家、王家、安家。一个是日照大地最古老的姓氏——姜氏,即姜尚之姓实则日照现在姜姓人口极少,是反派角色,但我猜想作者意图是这个古老的姓氏与古老的两城大地匹配,后续也意寓抱残守缺封建落后)另一个是“外来户子”即清末民初从外地迁到两城南街的王氏,或许寓意着先进的思想,犹如走进中国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打酱油”的姓氏安氏,是两城传统的大家族也是日照五大家族之一,在故事里笔墨较少,看似早早就退出故事,但其实是融入到王家甚至左右了王家的发展,成为故事的主角,这便是安雪梅(作者后续多以“雪梅”简称,容易让读者忘记安家的这个人),故事最后团圆的时候,王芳的一句话“雪梅的心胸和眼界,恐怕咱老王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了”,做了最好的总结

此外,故事里还有入籍日照较早的太平桥张氏、五大家族的丁氏、牟氏、秦氏为什么说很快就能够理顺人物关系呢,这便基于姓氏文化的辈分,以及起名的规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招,主要人物关系家族辈分关系便一目了然,其中丁张都是日照知名大姓,自然用真实辈分排行,这也是“海曲文化大观”其中一瞥让日照人读起来,感觉非常的熟悉和亲切,易于理解,似乎都是身边人身边事

此外,作者没有在小说里写任何明确的时间,甚至极少提及任务的年龄,只能读者自己用心仔细读出来,我也自己却在心里构建,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逐字逐句去读的缘由,不能错过任何关键信息。通过大量的故事线索,我综合出故事的起点时间,1930年此时安雪梅出场时“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这好像也是唯一一个明确的年龄,也是作者留下的一把钥匙,借此打开小说后续的时间之锁。到故事结束时,我们大众熟知的90年代,时间跨度达60年,安雪梅已经近耄耋之年,故事也最终走向读者期待的团圆

尽管是长篇小说,作者却也不吝优美的文笔。

哪怕是主角的名字,也是作者精心推敲打磨出来的,“雪梅”,这名字本身就为读者展开一幅水墨画。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一诗是咏梅的千古绝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诗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好了,雪啊梅啊你们都别争了,全给主角!雪梅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打破旧社会枷锁站起来的妇女形象,她是地主家族出身,却心怀劳苦农民,是穷苦人心中的菩萨形象也是近现代以来无数妇女智慧的集合和写照。她人如其名,傲雪凌霜,不命运低头,撑起了一个家族,也拯救了一片土地

小说作者刘加云先生,同时也是一个画家,国画之于他,在小说中的王璐瑶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在我的客厅正悬挂着他赠予的一幅《国色天香》牡丹国画。深夜3点,读罢小说,我起身到客厅打开灯,又欣赏了一眼牡丹图,毛笔下的花不仅栩栩如生散发着力透纸背的芬芳,心想加云先生在小说创作之余,一定同时创作了一幅国画雪梅图至少,这幅画深深镌刻在他的心中

大约对美的构思都是相通的,刘加云先生在小说的一些语言也非常优美,在环境描绘时巧用散文语言体现了作者硬朗的文笔,将这片大地的山川草木描绘得优美而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我可以在脑海中勾勒一个美好的场景或风景,再结合对这片真实土地山山水水草木民居的认知,自己心中搭建起小说中的大家宅院、两城大地日照山川等一幕幕场景这穿插其间的优美文笔,摹画了一个个优美的场景,也舒缓了紧张的故事情节。

 

细节中的人物地理风物,无不充满地域的温度。辛崇发先生评价《一街两城》,一言一概之——一部海曲文化大观,也是一部老日照县的百年史诗。

除了小说的重要线索国宝蛋壳黑陶高柄杯及著名文化遗迹两城镇遗址这两个大IP,前文所言,贯穿故事的人物,其中有丁、牟、安、张(也均作为王家的媳妇或亲戚贯穿在小说里),姓氏辈分都是真实的存在,包括安哲、郑天九、牟春霆等日照籍革命先烈,以及丁惟汾等日照籍重要历史人物,如反派角色,刘黑七、朱信斋、反动县长杨金彪(杨锦标)都进行了合理的故事引用。

其中地理风物,驻跸岭是小说中仅次于两城的一个重要地点,据光绪《日照县志》记载,因唐太宗东征时当地庙宇及周围村庄安营扎寨而得名,也是中共日照县委城北活动中心;除了河山、丝山等,还有反复出现在故事里的三珠山按照联通两城镇和日照县城的地理方位,即“三柱山更是我无数次走多的路,每每故事走到其中,我便想象三柱山村东老204国道的那个坡;三庄镇范家楼是“老六团”在日照的作战指挥部,“杀猪(朱)过年”,在此指挥歼灭了土匪汉奸朱信斋;故事里的县立中学正是日照一中的前身;其中还有莒县“周姑戏”(“周姑子戏”“肘鼓子戏”)、岚山“渔家号子”;还有县政府现东港区政府大院那棵数百岁高龄的海棠树小说里除了对日照县城的追忆,也让人瞥见石臼、涛雒两个港口大镇的繁华,包括王家滩盐场,更有沈疃,让人勾起悠远的回忆……这一些或是主要线索,或者是一闪而过的小说细节,都让故事如在身边,充满浓浓的地域风情,搭配着日照暴动、全面抗战、土地革命等革命历史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改革开放等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事件,深刻感受到我们脚底这片土地上恢宏的故事。

总体读罢,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人还是物,都反衬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爱。

除了梁思永等到两城考古的史实引用外,还有一些作者在小说中留下的“彩蛋”,也很巧妙,如《无中生有》一章,秦书中忽悠渡桥次郎从中国弄古董拿到日本埋土里再挖出来考证宣传,我想也作者是对日本考古学家藤村新一考古造假的讽刺尼克松访华要求看蛋壳黑陶,也是真实的历史,作者进行了巧妙的引用。

赵德发先生在序言里说,长篇小说是“凭空构建一个艺术世界,让读者领略到万千风景”赵德发),而《一街两城》是刘加云先生依据这真实日照人文地理构建的一个宏大艺术世界,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持续到90年代,时间跨度达60年,让读者领略到那个年代两城乃至日照土地上恢宏的一段历史岁月,这也是近现代日照乡村变革的壮丽史诗!

 对这方土地爱的深沉——读刘加云长篇小说《一街两城》



在读此书时前两天,我还能合起书,吃饭,睡觉,到第三日,故事里解放后,时间快速推进,更是对人物角色未来走向充满忧虑和期待,犹如“追剧”一般,废寝忘食,一直到深夜3点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尘埃落定,也为圆满的结局长吁一口气

刘加云先生曾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如《保险丽人》《办公室那些事儿》,在《一街两城》面前,都黯然失色了,或者说闲作。但即便说“闲作”,也是作者创作这部大部头的基础之作,锻炼了长篇小说的故事构思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为后续大作问世打下基础。

刘加云是土生土长的日照人,生于丝山脚下,2010年后曾久居省城济南,但不忘家乡,一直保留了东港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职务,他曾跨越时空走进2200年前秦汉,走进家乡日照历史,基于真实历史创作并出版(电子)了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汉王剑》,再次窥见他的长篇小说创作能力,也看见他回溯家乡的文学创作走向。返乡工作后又为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进入更广阔的文学舞台,也开始了这次更伟大的文学征程,终成此巨著,又几经改稿压缩,终于得以付梓出版,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力作。小说已经非常厚重,但闻知作者因出版需要又忍痛割爱删掉许多,读罢出版之作,让我好奇原稿,那里面一定有更精彩的故事更尖锐的碰撞。

小说完稿于2019年7月,在那之前,一次与作者在一起,他言之白天工作,只有才深夜才能有安静的时间创作小说,常常到凌晨之后,且创作艰难。令我们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是的,长篇小说创作是一种劳神费力的事情,对作者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我可以想象其在构思故事情节时的绞尽脑汁,也能想象作者找到灵感后思路如洪流般奔涌而来,哪怕通宵,也要以最快时间其收拢成文字,生怕浪费损失一点一滴。一街两城刘加云先生无数个青灯孤影的深夜构建的世界,而我仅仅三天便读罢,所以,也愿意拿出一个夜晚去向作者致敬。

在一次微信公众号发稿时,刘加云先生发给我一张拍摄于河山山巅的照片,存于电脑之中,读罢《一街两城》,我又找到那张照片。比及书中作者介绍的照片,我个人更喜欢河山那一张,在他驻足山巅远望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宏大世界。他一定也曾登顶家门口的丝山,南瞰日照城石臼所乃至涛雒,北望两城街有山脚下的驻跸岭,东望大海,西面眼底三柱山往西是河山、五莲山、九仙山等无尽连绵的群山。在作者的视线里,是穿越历史云烟的万千思绪,勾勒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

或者说《一街两城》,是作者致敬家乡、致敬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单其内容,是近现代日照乡村变革的壮丽史诗。但故事里除了智慧的安雪梅,还有英武的王在川是另一个支撑故事走向的人物,一个开明的地主,封建家族中进步势力的代表,坚守民族气节,在家族里培养出2代6个英雄和仁人志士,孙辈更是人才辈出。王家也像鸦片战争以来被打压的中华民族,或者更像大革命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意志,最终站到最后,屹立在历史舞台,那些压迫它围剿它的封建势力和反动势力甚至叛徒最终被涤荡一清。这或许是作者心中最辽阔的画卷,超越他个人以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和任何一幅画作,不仅仅是因为对故事和语言的驾驭能力,更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战疫拐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