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毅:间歇后更激情!~

标签:
杂谈陆毅就业夜幕下的哈尔滨铁饭碗永不瞑目诸葛亮 |
分类: 时尚大片 |
提到陆毅,大家不会忘记当年《永不瞑目》里的阳光小生,殊不知陆毅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剧中饰演身手矫健、果敢坚毅的特工王一民后,已慢慢向成熟的实力派转型,这也是他一直对自己所期望的——从花瓶到花的转变。而他又在接下来的《三国》中,出演诸葛亮。对于这个充满睿智,一切运筹帷幄的传奇历史人物,陆毅完全投入其中,甚至在生活中也浸染了气定神闲,举重若轻的气息。他已经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了,但不知他是否提前算出自己与爱妻鲍蕾的结晶是一位千金?
M:你有信心演好《三国》里的诸葛亮这一角色吗?
L:对,我很自信我能把握好这个角色。这个剧很长,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从古到今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这个人已经被神化了,所以我不能演得像个平常人,他的与众不同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M:这个角色哪里吸引你?
L: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能掌握每个人心里想的东西。去年我在拍《夜幕下的哈尔滨》时拿到这个剧本,看完剧本后就被诸葛亮深深吸引,有大量的台词,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智慧,尤其是舌战群儒,他在殿堂一路走来,两边都是东吴的人,他对两边的人都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会说什么,也知道如何驳倒他们。
M:《夜幕下的哈尔滨》是否可以看作你的转型之作?
L:我以前的作品大家的印象也许更深刻些,比如《永不瞑目》,很多观众都喜欢我那时的形象。但我也要长大,毕竟十年了,又成家了,马上还要当父亲了(每提到这事他就一脸自豪),大家看不到我生活上的变化,但可以通过我演的角色体现出来。比如王一民、苏东坡,还有接下来《三国》里的诸葛亮,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大家能看到我不同的面。
M:王一民这个角色你下了多少功夫?
L:坦白说,没有。是有“老本”以及说书等资料,“老本”小时侯用黑白电视机看过,不过没什么印象了。拍了这么多年的戏,我接戏一般都是先看剧本,然后跟导演聊天,之后我就能领悟到他们的需求,毕竟导演选角色选到我,肯定是事先衡量过的。我的悟性还是很不错,经常和导演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M:《夜幕下的哈尔滨》很成功,最显著的特点是:“老本”翻拍,将现代的视觉风格结合起来却不显得突兀。
L:我们与导演、编剧接触的最多,很理解他们的考量,经常有人讲:拍“红色经典”题材,怎么可以让角色都穿这么好?我们很难去解释,关注的面不一样。不过就客观事实来讲,当年的哈尔滨,人们就是那个样子,我们看了很多画册以及资料,当年的中央大街上都是外国人。
M:还记得你最辛苦的戏吗?
L:每部戏都很辛苦,比如《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哈尔滨拍了四个月,基本上两个半月都是赶通宵。在那儿没有摄影基地,都是实景拍摄,要等人们都下班,街上基本没人了才能开拍。
M:听说哈尔滨天很早就亮了?
L:对,哈尔滨晚上7点天色暗下来,凌晨3点就开始渐渐发蓝,我们就一直拍到早上8点,别人上班,我们就下班回去睡觉。尤其是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那里是旅游景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那时每天都在倒时差,天一黑就拍夜景的戏,下午点钟再起来拍白天场景的戏,倒来倒去,天天这样,特别辛苦。
M:《夜幕下的哈尔滨》你有很多动作戏,是你亲自做的吗?
L:我之前没怎么拍过枪战一类的动作戏,以前给大家的感觉很斯文,但跟赵宝刚导演合作十年,他很了解我,知道我以前学过京剧武生,我还演过孙悟空,会翻跟头。
M:现在还能翻?
L:现在不行了,个子高了,翻不动了,但功底还是有的,在《夜幕下的哈尔滨》有几场重要的戏要表现王一民的身手,我觉得很吸引我,跟导演吹了牛说:“这没问题,小菜一碟。”但毕竟年龄到了,不像以前了(一副少年老成的笑),能说什么就来什么,得有一段时间恢复。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有种回到了当年上形体课、功夫课的感觉。
M:自我感觉恢复的如何?
L:还是很满意的,拍的时候很累,穿着三件套西服,有时候是呢子大衣,打起来还要有所顾忌,浑身是汗,但结果还是很令我兴奋。
M:多久没练过了?
L:已经有十多年没练过了,我是从14岁到17岁学了三年。
M:小时候就接触这个行业?
L:对,我大概5岁就开始拍戏,一出去就好几个月,回来的时候连父母都不认识了,上海话也不会说了。后来也是巧合,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招生,我以前跟他们合作过,他们就把我招去了,说是特批,我初中没毕业就上了“儿艺”,所以我开始学的是儿童剧,毕业后工作也分配在了儿童艺术剧院。父母也觉得那里比较好,工作稳定,薪水也比别的单位高,那时候的观念认为那是个“铁饭碗”,所以我当时认为:舞台剧是“铁饭碗”,出去拍戏是“赚外快”。
M:你18岁就开始想 “铁饭碗”的事了?
L:是。(笑)
M:后来这个 “铁饭碗”怎么换成 “金饭碗”了?
L:毕业之后拍杨亚洲导演的戏,那时他说我要再上大学就更好了,我听了他的话,戏一拍完我就辞职了,决定先出去闯一闯。
M:铁饭碗不要了?
L:不要了,我先去了北京,呆了三个月,无所事事,特别难受,就回上海了。之后也很长时间没事干,这时就对自己辞职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不听父母的话是不是错了。后来就想,那我去考大学吧,父母肯定赞成,结果一去,还真就考上了,也就下定决心在影视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M:考大学顺利吗?
L:很顺利,在“儿艺”学的课程也是表演、声乐、台词啊,来上课的老师都是戏剧学院的,当时我应试的时候说:“老师好,我是考生几几号,我叫陆毅,我朗诵的是×××。”老师就说:“行,我们都知道了,你下去吧。”别的考生在一旁看到心想我肯定开了后门了,报个名字就让过了。不管他们怎么想,反正我过了。(得意地笑)
M:自信也就这样找回来了?
L:对,找回来了,而且成绩一直都是数一数二,年年拿奖学金,父母也高兴,还在大三的时候拍了赵宝刚导演的《永不瞑目》,也因为这部戏“红了”,之后就突然一下忙起来了,“红”之前都是等机会,“红”之后呢,手上有无数剧本让我挑。那几年真是忙死,拍完这部拍那部,接触了不少剧组,也接触了不同的导演。那时候刚好有很多港台的导演来内地发展,让我了解了他们的理念、运作方式、拍摄手法等等方面,在回到内地导演的戏后,我会在心里做个比较,内地导演擅长什么,港台导演擅长什么。
M:你觉得辛苦吗?
L:辛苦,我觉得真的特别辛苦,现在经纪公司对演员有一些保护,从签合约方面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要什么样的房间,这些都是对演员的一种保护。当然能做到的剧组也很少,有时每天工作12小时,时间到了,但工作人员都还在,导演会讲:“帮帮忙,我们还要拍一会儿。”你当然不能一走了之。因为都是主角,说实话,特别累,对主角的要求特别多!我小时候演过很多配角,在现场觉得很轻松啊,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累,记得那时早上就开始看别人拍,看到吃午饭,还没拍到我,午饭后继续看,都快拍完了才对我说,你过来拍两个镜头,然后就完事了,我那会儿觉得拍戏很轻松啊。
M:每个角色前都会下很多功夫吗?
L:从小就演戏,所以这方面悟性很好,没觉得下了多少功夫,我只是要保持好自己的一种状态。
M:怎么保持呢?
L:比如出去玩吧,会影响第二天的状态,一天两天缓不过来,导演一般不会因为你状态不好停拍,去让你休息,调整状态。
M:你做这个行业父母都支持?
L:挺支持的,他们一点都不了解这个行业,我也不想过多地让他们知道这里面的辛苦,一般我回去只报喜不报忧,更不会跟他们讲拍戏有多累,从来不讲。
M:小时候就这样吗?
L:那时候每年都有机会出去拍戏,那时我的感觉是玩,没觉得是在工作,那时候小,还都不懂。后来大学毕业,红了之后,工作忙了,在家呆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实我是一个比较恋家的人,以前在拍戏的时候也是尽量会选择离家近的地方,然后只要有一两天空闲,就会买机票回家。
M:你是说你是一个
“宅男”吗?
L:我真的是这样,排戏的间歇,一般都在家呆着不出门。尤其是演员的职业经常会漂浮不定,所以家对我就好像一个“港湾”,这个“港湾”给我动力,让我能有更多的成绩。
M:你在结婚前曾经有一度进入低潮,你是如何调整的?
L:那时候很累,精神上疲劳,心情也不好。整天没日没夜地拍戏,身体状况也在下降,工作的心态完全不对,而且角色也没有自己喜欢的。这时候我就对自己说:停,让自己休息!我就休息了一年,去结婚,调整自己的状态。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又对演戏充满了激情,觉得这对我是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工作。
M:工作中的你和生活中的你差距大吗?
L:完全两个状态,生活中的我嘻嘻哈哈,爱跟人开玩笑,熟悉我的人都说我是个大男孩,但只要一工作,尤其是穿上戏装后就立马变了个人。
M:你太太生产,剧组给你假期了吗?
L:我向剧组请假,他们说这是喜事,一定要批准,所以10月份只给我安排了三天的戏,真的很感谢所有关心我和我家人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