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生死同盟》10月中旬内地开画,首周票房过一千万,两周收二千五百万。
估计落画日,低可收三千万,高会越三千五百万闸口。
这部小品式的兄弟情题材电影,因为有刘德华担纲,便被套上“大片”光环。
这是赵崇基执导的所有影片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网上有许多批评言论,多是针对导演的。
开画首周,崇基电我,表示对重庆某报记者所写文章的不满。
该女记者文章批评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俗套。
崇基向我倒苦水:这不是事实。
我们聊了很久,我说:我也认识她,我可以向她转告你的意见,你不用打给她,否则正中下怀。第二天她又会有文章做,内容更激到你喷血。
这个情节,不是崇基要拍的。是合作方——中方的某机构加上去的,为的是报批容易。
崇基无法改变资方的意见,作为导演只能执行。
我劝崇基,别与内地的媒体文章较真,好的应该重视汲纳,不好的,笑一笑,OK,过去了,否则,很容易提早衰老的。
有一年谭咏麟在内地开个唱,他执意要唱新歌,全台Show四十多首歌,三分之二是96年之后的作品,主办方、投资方与监制无法说服他,他们要我去做工作,我说你们讲了都不行,我有啥鸟用?
“他听你的”他们一致认为。
我与正在香港排练厅排舞练歌的校长通电,我一二三四五六观点说完,校长思考一会,回答:好吧,三分之二老歌。
演出盛况空前。次日,广州某报一篇长文,报道演出情况,指责校长江郎才尽,不思长进,靠吃老本,文章标题甚至用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致电该报主编--我的一位好朋友,把她下面那位写稿的记者痛骂了一顿。
二年后,这个记者成了我同事。
他承认,当年是故意这样弄的,“哗众”才可“取宠”。
崇基是个秀气的斯文人。次日他回电我:路明,我明白了,我一出来争辩,正中别人下怀。
明白就好,呵呵,
一些事,需要认真,执着,坚持原则。
一些事,明知较真没用,后退一步,淡然处之。
明天,风掠过,踏雪了无痕。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