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昔日的繁华与风光,早已被历史长河湮没了。
中山,如今只遗留下一条古老长街。
老街,昔日长达三千米,商铺四百多间,如今萎缩街长1.5公里,保留了三百多间古镇。
老街沿笋溪河西岸而建,以青石板铺设,南北走向,东西两排,如苍龙卧波蜿蜒顺流而下。
临河一边,全是吊脚楼,鳞次栉比,一楼紧接一楼,一间紧挨一间,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吊脚楼,是古时巴人特有的“蛮屋式建筑”风格。
巴人历史载:临溪而立,沿崖而生,哪里最神秘,哪里就有吊脚楼。
街对面(吊脚楼另一侧),是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建筑,大多是翘角飞檐,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恰与吊脚楼与混合建筑中间,是“过街楼”。
这是一种“骑廊式”的建筑风格,即在3~ 5米宽的街面上空,用木架将两边屋檐或高或低地连成一片,成为浑然一体的连体建筑。
我从街头走到街尾,大部份时间见不到头顶阳光,也不愁脑门沾水。街有多长,楼就有多长。
当地人称这做:“晴不漏光,雨不湿鞋的风雨过街楼”。
当地人说:最热的夏天,坐在过街楼下(街道上),一点也不热,山风穿街过,凉爽透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设计与建筑呢?
原来,古镇古街以前是商业街,很发达,客似云来,当地商家为免买家风吹日晒雨淋,便建起了过街楼。
今天,繁华褪逝,而古楼尚存。
历史,就这样造就了中山古镇长街建筑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