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歌”的创作元素有以下模式——
1、
旋律简单;
2、
旋律以五音阶为主;
3、
段落格式化,通常是四句/四句;
4、
速度中板、慢板为主,快歌不多;
5、
配乐录音几乎全部用电脑合成,尽量减少中国乐器(省录音棚、乐器与乐手的费用);
6、
歌词白话文或口语;
7、
节奏异常简单,不会有R&B、HipHop、Jazz、Dance POP、摇滚、Cutie POP……
“K歌”,大家都能“K”,都要会“K”,因此简单、易唱、朗朗上口。《大长今》主题歌《希望》是典型的“K歌”,尽管是韩产。
以前,八十年代初期与中期,香港流行乐坛因为乐队组合的崛起与蓬勃,一度令港乐港曲呈现百花齐放、千舸争流的灿烂春色。
九十年代四大天王垄断乐坛,“K歌”成为主流,监制在唱片公司不再掌握生杀大权。唱片公司推不推新人,推不推新唱片,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挂帅——钱。
赞助商、广告商、产品商成为话事人。
从此,原本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好只有“K歌”一条路。
夏韶声等一批独立歌手曾尝试抗争,但“战败”退出乐坛,转向影视表演发展。
Bayand曾奋力抗争,不服签约公司华纳的歌曲创作与表演安排,远走日本。
陈奕迅几年前试图破局,惜独力难撑,真正为人传唱的还是“K歌”风格的《十年》《幸福摩天轮》。
去年,乐坛突然发生“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