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黑?谁白?
——香港电影观察记之十
台湾报纸昨天报道,大陆将唐荣宏遣返台湾。
唐是台湾悍匪,张锡铭集团大将,犯案后潜逃来大陆后被逮。
张锡铭是台头号悍匪,专绑架有钱人。前两年台湾数百特警重重包围下,驳火百枪后,竟然劫持台湾记者潜去,令台警方大失面子。
张纵横江湖,绑架无数,名扬全球,但他有一个宗旨:要钱不要命,从不撕票。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富商、平民死于他手上,死伤的均是执法者。
换转古代,张显然是劫富的“绿林好汉”,《水浒传》梁山伯一百零八将,大部份都是靠打家劫舍、偷鸡摸狗、甚至强抢靓女他人妻而名扬青史的。
但是,他们都是“英雄”,千百年来被歌颂。
而在“和谐社会”,张与唐被列入十恶不赫的大贼悍匪。
黑与白,如何届定?
魔与道,如泰迪罗宾八十年代初所唱的同名歌,谁是魔?谁是道?怎样分得清?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了一本《总裁论道》,收录了大陆、港台41位成功商人的故事或思考言论。当中有一篇很有意思,叫《黑白之间的屋檐下》,作者是地产界与万科王石并称双雄的SOHO董事长潘石屹。
他是这样写的:
黑白分明,总是人头脑中的抽象,是人类的极端。
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这种极端的思维已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许多的灾难和战争。不是反恐的国家,就是恐怖主义的国家,就是这种思维的结果。
黑白分明是一种特定情形下极端的反映。
单调是容易死亡的,因为相反之物不存在,没有了平衡。
历史只记录暴力、极端,而忽略了宁静。历史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宁静构成的。
《黑社会》续集虽名《以和为贵》,但古天乐、任达华均承认,比上集更血腥、更暴力、更官能刺激。
以“黑”为题材的港产片,虽然产量众多,但票房参差不齐。二十几年来,我粗略估算,大部份票房在几百万元以下,有口碑、有影响的能收过千万的如《旺角的天空》《古惑仔》等不多,两者比例应该是九比一。
而象《监狱风云》《黑金》《我在黑社会的日子》这类过二千万的凤毛麟角。
《无间道》是绝无仅有的能过三、四千万的特殊案例。
港产片多年来能够卖座、票房过四千万元的,多集中于家庭伦理、喜剧、功夫、武侠以及浓墨重彩塑造正气凛然警察的警匪片(如成龙)这些类型片上。
它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爱“白”的人群,毕竟远大于喜“黑”的人群。
港产“黑”片能大量生产并上映,反映出有一定的市场消费能力。
观众宽容、接受“黑”片(无论是电影本身或电影带出的种种讯息),但并不等于认同、赞许“黑”的行动,主张甚至理念。
文化、教育、传媒界不乏精英人士不断批评指责“黑”片。香港电检处审查时,仍然只是遵循电检条例,要求删改某些不适宜大众的镜头,并没有因为舆论的压力,而作非立法规定条例以外的“动作”。
这就是自由社会倡导的“民主”“自由”的最好诠释。
“黑”片亦因此而赖以生存,构成港产电影工业的中坚力量。
钟路明06年4月摄于香港铜锣湾总统戏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