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广州电台《开卷有益》节目播讲这套书时,“策划”了一下播讲方式。 在节目中,详尽介绍了这八本(另有一本未出)的内容、作者、特色、出版背景后,问听众以下一个问题-- 在文字、音乐、考古、宗教、医学、哲学、神话、刑罚、这八本书中,有一本销售量是最大最高的。 请听众朋友透过直线电话、短信平台、电邮、电台语音信箱及信函,告知你的答案——你认为那一本最畅销?
听众反应很热烈,信息反馈快而多,我一一统计后,发现听众首选文学,次选是音乐、神话,其后刑罚、医学,宗教与考古并列,哲学殿后。 次周,我不公布答案,而公布首周信息信息反馈的数据,我说大家都错了。请再猜。
信息又再度反馈,统计后次序是音乐、神话反前,文学居三,考古与医学挤上第四。
第三周,我揭晓了,是《哲学的历史》,许多听众(包括我台其它栏目主持人,省电台主持人及其它地区电台主持人)都感不解。
事实如此。 在中国,哲学一向被认为是最单调、枯燥、乏味、错综复杂、最难消化,最伤脑筋的学科。 其实不然, 是中国式的阶级斗争把哲学“强奸”“扭曲”成了一门可怕的学科。 中国的哲学书、哲学教材、哲学历史书,没有一本可以“悦”读的。
看看洋人是怎样编写的? 英国威斯特敏斯大学哲学和政治教授马丁·奥利弗(他的《朝着自由的乌托邦》在欧美甚畅销)杷史上哲学思想成就浓缩成80个简洁的篇章,艰深思辩化为轻松叙述,奥伯伯以信息时代眼光对哲学史进行压缩(不追求完整而追求精华)的同时,却注意不遗漏任何一种公认的重要哲学门派——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朴素哲学到现今的流俗文化哲学,及重要代表人物——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美国的罗蒂。
哲学是世界所有学科、学问之首。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类的哲学思考能力,而动物(包括其它高等动物)则不能。 但在今天,哲学成为最感危机的学科,以往以为最适合哲学的领域,如今已被对人类存在的各方面经验作出成功解释的科学所占领。在信息技术取得支配地位的地球上,哲学似乎已经败下阵来了。
但是奥伯伯却认为:“从本质上说,哲学是一门集所有智慧之大成的学科……认识论、现象学、逻辑学等等无疑是科学的重要分支。" 奥利佛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让最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世界上最复杂的一门学问。” 奥伯伯的目的达到了。这本书流行欧美。 三年来,畅销中华大地。 《哲学的历史》卖了十三万册。 《神话的历史》亚军,接近十二万。
奥利佛的心愿,透过吴少秋在中国实现了.
前一篇:音像店门口清一色霍元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