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深耕,互动共进——2024年成都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备忘录·2024成都篇
(2025-04-09 14:38:52)唐娟 王学东
2024年,成都的文学评论领域涉及诸多作家作品,相互关联、协同共进,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当代图景。
这一年,学界通过多角度解读作家作品,挖掘其背后的成都文化印记与文学价值;学者聚焦成都独特的文学现象,秉持立足本土、兼收并蓄的理念,挖掘成都文学的独特经验;文学期刊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与展示平台作用,打造出具有成都特色的交流阵地;学术研讨会上评论者围绕成都文学的热点、难点深入探讨,反思当代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他们以多元深耕、互动共进之姿,共同见证成都文学、成都文学评论在这一年的成长与发展。
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第一,鉴于研究对象的丰富与多元,这里关注的文学评论,重点与成都有关,与当下文学创作有关;第二,作为一个报告,更多着力于“志”,即记录,因此,这里“述”多而“论”少;第三,此前关于成都文学评论的相关报告几乎没有,因此,尽管本报告力图全面呈现2024年度成都文学评论的全貌,由于视野的局限而挂一漏万、管中窥豹,确有诸多遗漏和偏颇之处。
多元视角下作家作品的深度剖析
2024年,成都各类文体的文学评论皆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成果斐然的繁荣景象。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度剖析和阐释了当代成都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内涵,丰富了成都文学评论,推动了当代文学的深入发展。
(一)诗人评论
在2024年的成都诗歌研究版图中,呈现出多元且深入的态势,诸多诗人及其诗作成为研究焦点。
其中,梁平是研究的重点。
6月19日,《光明日报》刊发何言宏对梁平诗歌的评论,认为其作品以强劲的诗力实现了精神还乡;随后,霍俊明也在《文艺报》上参与相关研讨,用苏轼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梁平诗歌;11月15日,袁昊在《川观新闻》上进一步剖析梁平《一蓑烟雨》在当代人文地理诗歌中的地位。
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维度对龚学敏的诗歌创作展开深入研究。
10月11日,郭子川和黄旭在《华西都市报》发表《〈四川在上〉:龚学敏的地理诗歌漫步》,探究《四川在上》中地理与诗歌的融合;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张德明撰写《成都?新书写与文化行走——读龚学敏诗集〈新成都诗歌〉》,从文化层面解读龚学敏对成都的新书写,同时还在2024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直抵自然生命真相的智性书写——龚学敏的动物诗歌书写》,聚焦其动物诗歌创作;魏巍也在《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发表《从景观社会到共同体社会——龚学敏诗歌创作论》,从社会理论视角解读龚学敏的诗歌创作;12月3日,庞惊涛在《川观新闻》发表《在地吟咏的一个“补丁”——略谈龚学敏诗集〈新成都诗歌〉的“新”及其意义》,剖析该诗集对成都地域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
熊焱及其诗作也成为研究热点。
其新出版的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相关访谈及评论由《新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专栏推出,包括崖丽娟的访谈,左存文、董贺的评论,从经验、方法、时间、日常等分析熊焱诗歌的特质。董贺的文章在3月1日的《四川日报》刊出。随后,李路平于《西部文艺研究》2024年第4期发表《成长记忆、中年诗学和一部“失败之书”——读熊焱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从成长记忆、中年诗学等方面解读该诗集,深入分析诗集中所蕴含的成长感悟、中年时期的诗学表达,以及对“失败之书”的独特阐释。
李自国的诗歌也引发多人关注。
周春文4月30日在《川观新闻》发表文章,探讨李自国诗歌里故土、追忆与溯源所蕴含的诗意表达,挖掘其作品中对过往、根源的深厚情感寄托;野松在5月19日的文章中指出,李自国对故乡的深情歌吟,实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诗性表现,凸显其创作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王钻清则在8月16日的文章里,对李自国“现代灵性自然诗”进行解析,围绕自然与诗歌的关系,深入解读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创作理念。
彭志强和黎阳的诗歌也引发多人评论。
张志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1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彭志强所著《秋风长啸:杜甫传》,通过生动还原杜甫生活的历史时空展现其思想精神,其“大儒、中佛、小道”的论述是深入研究分析的成果;韩浩月在2月23日的文章中提到,彭志强的《游侠杜甫》让读者看见杜甫的游侠本质,以杜诗为线索,结合杜甫人生大事进行书写,使杜甫的游侠形象深入人心;唐小林8月15日在《文学报》的文章里,将彭志强对杜甫的研究视为多重目光交织下的个人史诗。
沈健则在2月8日《曲靖日报》发表评论,将黎阳形容为“一个诗意地图绘制人”,通过对诗集《西岭笔录》的剖析,梳理出黎阳的踪迹史,呈现其在诗歌中留下的独特印记;齐凤艳在《湛江文学》第1期撰写的读后记里,围绕黎阳组诗《我凝视过的那些背影》,以“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的诗意感悟,探讨诗中蕴含的别样情致;杨欣闽
4月24日在《中国艺术报》发表评论,把《西岭笔录》比作“西岭的巴别塔”,揭示出其中无限的诗意与忧伤,让读者领略到作品独特的情感张力;姜超
8月9日在《文艺报》发文“唤醒内心的风景”,进一步挖掘黎阳诗歌触动人心、启迪心灵的特质。
此外,还有针对多位诗人的评论文章陆续涌现,各有侧重地深入剖析其创作。
陈啊妮在《诗潮》杂志第10期评论凸凹诗歌,认为其具有一种抵达极限之境的击打力。宫白云研究李铣诗歌,探寻其借诗歌构建诗意精神世界的方式及诗歌的独特意义。兰静解读文君诗作,从文君诗歌风格、情感基调剖析背后情感与艺术韵味。周春文从语言角度切入印子君作品,展现其创作中的生命哲思与独特内涵。李心观对张中信诗集《邀月集》解读格律运用,孙和平通过序言概括诗集风貌、价值等。杨不易论述陈宇创作历程中的坚持与成果,朱晓剑分析其日常语言运用的精妙。王夫刚以“雪”解读吴小虫《冰雪叙事》组诗营造的氛围、情感与意境。徐良分析熊理博创作对梦想等主题的追求及作品积极价值等。
前一篇:书院札记(组诗)
后一篇:想象、虚构与现实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