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2024年第8期│目次
(2024-08-15 10:09:57)《阳光》2024年第8期 │ 目次
小说前沿
歌海旧事 / 北 雁
后 娘 / 孙文斌
井底人家 / 叶雪松
煤矿作家群
老羊倌和信 / 左马右各
四 台 / 陈 年
青莲阁随想 / 毕季清
乌金赋:挖一个矿(组诗) / 周启垠
凡间浮影(组诗) / 韦群山
溜子链条 / 杨改渠
长篇小说连载
昆阳关 / 董新铎
美文天地
高山流水韵依依 / 安建功
父亲这座矿山 / 宋 燕
纪实文学·清清的腰塘水
后 来 / 苏鉴钢 解政凤
诗意阳光
地平线上花红(组诗) / 黎 阳
诗里勾画或者速写生命的轮廓(创作谈) / 黎 阳
体内阳光,体外阳光(组诗) / 张绍民
轻巧的叙述也沉重(组诗) / 孔占伟
有一颗星子必然对应人世(组诗) / 林水文
深刻印记(组诗) / 施保国
那些迟开的花,被称为风景(组诗) / 柴宝侠
在长安写诗
向西而安的城(组诗) / 横行胭脂
艺苑漫步
许春颖书法作品选
杨秀昌书法作品选
潘少峰摄影作品选
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刘守安
阳光2024年第8期 精彩导读
歌海旧事
北 雁
…… ……
太子爷像个急着下蛋的母鸡,匆匆忙忙地来到梅河边,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掏出手机,刷开微信对里面说:“今天我给你唱一段《放羊调》,当然这调子太长,从一月到十二月,居然还有六七个版本。而且其中充满了悲情与哀怨,如今没有了那场景,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我拣其中比较欢快的一个段落唱给你听吧!”
没等对方回答,太子爷就迫不及待把手机举到嘴边,动情地唱起来:“二月放羊二月八,春风摆动草芽发;大羊爱吃河边草,小羊爱钻刺篱笆。”
一个调子唱完,太子爷终于喘出一口大气,只觉浑身上下没有一个毛孔不在冒汗。梅城什么都好,就是冬天不好。冬天里风大,打着尖啸,刮得让人寒彻身骨。吹到头上,好似一把把快刀,连绵不断地往你头顶上削,感觉半个头都要被这刀削面皮一般给削下来了。
但这调子却唱得让人浑身热乎。他找寻很久了,整个城市,差不多就只有梅河边这个地方好。浓密的绿化带里藏鸥宿鸟,而且地势本就有些低凹,不仅背风,还远离城市的喧嚣,什么汽车声机械声人声音响声建筑工地的声音,很难传得到这河边来。关键是冬天天冷,梅河边自然少有人往来打扰,他可以打开歌喉,放心大胆地把一个调子从胸腔里唱出来,那感觉真是太爽了。
他已经好几年没唱调了,那么多调子憋在喉里,像是有一根鱼刺卡在了嗓子里,让人浑身上下都不舒服。手机里“叮咚”一声脆响,他赶紧点开来看,对话框里跳出一根大大的拇指,接着又是一个大大的“好”字。
这是她的评价。其实他刚才还没太开喉,既然你觉得好,那我就再给你唱上一段吧!太子爷清了清喉,又把手机举到嘴边唱道:“七月放羊七月七,山前山后草萋萋;大羊要吃嫩草尖,小羊要吃嫩草叶。”
歌声一落,他眼角甚至还流出了一滴老泪。年少时的他就是这个样子,母亲病得不轻,父亲把他从学校接了回来,从此他就只能与羊群和歌声为伴。群峰如簇的滇西北高原,每到冬季便成了一个气候恶劣的魔窟,时而雨雪纷飞,时而大风如灌,走上十里二十里,依旧不见人烟。想家和害怕的时候,他就常把调子往高上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就是这样重叠过去,似乎仅仅那么几个轮回,自己便成了一个差不多六十岁的老头。
…… ……
老羊倌和信
左马右各
…… ……
老羊倌和信住在村子西南角上的一座石屋内。
那是一座建在半山腰上的石头房子。房子贴着石壁建起来,偏东南斜向,有三间。石屋旁边,是一溜贴着石壁的圈棚,外边扎着栅栏。石屋中间开门。北屋靠石壁有一个天然石台,伸进屋子内有将近两米,屋子里搁着几条许久没人坐过的旧板凳。南屋内有个套间。套间是一个宽三米、进深四米多的山洞。洞内靠里是个大通铺,能睡七八个人。床板架在洞壁两侧和一道垒在中间的石脊上,离地很高。床外放有一个老式立柜。床板下空空的,可以看出山洞由宽收窄的缓慢走势。光线暗时,洞内总是黑乎乎的。老羊倌和信说,在这屋子里住久了,进进出出时,就有种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每天上午,和信都在屋前的门墩上晒太阳。就是夏天,他也披着一件老羊皮袄。这山上的石屋,很少有村子里的人上来。它像是正在经历一场漫长的遗忘。
太阳晒着他。起初他还能看见远处村子边的漳河。水流在他模糊的视线中泛起一片闪闪烁烁的银色。看水容易让人犯困。一会儿老羊倌就睡着了。睡着了,他的梦里跑的就都是羊群,看不到边的羊群,是那种艾山地区独有的黑山羊。羊群是黑的,他的梦也就黑乎乎的一片。梦里也有像是云朵的东西,一块块地飘来飘去。那是黑羊群中的几只白羊。艾山人放羊,总是在黑羊群中夹带几只白羊。问牧羊人为啥要这样做?都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
羊群还在跑。像是在他的身上跑。羊蹄子踏在他的胸腔上,就像是鼓槌有节奏地敲在鼓皮上。他喜欢这声音。他觉着自己的身子在跟着一个纷乱的节奏颤动。好似他也跑起来了。
年轻时他能一口气跑两个山头,去会山那边的女人。然后再一口气跑回来。
…… ……
高山流水韵依依
安建功
…… ……
认识“月亮”时,校园的丹桂开得疯狂,那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想入非非。
身为插班生的“月亮”在我前排落座时,已“昏睡百年”的我的同桌郑凯,眼睛霎时瞪得如牛铃铛般溜圆儿。她如十里桃花般笑得灿烂:“我叫刘丽君,请多多关照。”还在迷瞪中的郑凯瞬间僵尸还魂般弹跳起来,又在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中,挠着后脑勺悻悻落座。
在郑凯一惊一乍中,我才看清,刘丽君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笑起来很像弯弯的月亮。后来,我一直管她叫“月亮”。
不久我便得知,“月亮”是我们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秉尚老师的千金,她随着任教的父亲转到我们班的。可能是教师子弟的缘故,她还拥有一项让我羡慕不已的特权: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
平日里我有早读的习惯,从宿舍到教室必经她的小屋。每次路过那里,小屋总亮着灯,时常会从里面传来悠扬的琴声。每每听到这琴声,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风轻云淡、明月高悬的画面。我会忍不住驻足听上一会儿。当时对一个学生来说,这是一天当中难得的一次从枯燥的学习里抽离,任思绪随着琴声驰骋,内心获得片刻的放松和满足。时间一久,这琴声就成了我一天中最美妙的享受了。
那天我照常起得很早,路过她的小屋时,我再次放慢了脚步,却没听到任何动静。正纳闷间,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月亮”姣好的脸庞从门后探出来,犹如天上一轮满月从云层中渐渐移出,温柔、静谧。她迅速环顾四周后,怯生生地朝我招了招手,示意我进门去。
…… ……
地平线上花红(组诗)
黎 阳
…… ……
红星路上 人约黄昏后
雪掩盖着两鬓的秋光,长路漫漫
三十年河东与河西,功名的尘与土
席卷熙熙攘攘的车马和挥别的衣袖
还是站在长亭的屋檐下
天下之交,依然是拱手
礼敬的过客,也是不舍的江湖
昏鸦从嘶哑的喉咙里
喊出不知所云的名字
残阳隐约透露出一行文字
是暮鼓中的心安
还是桂花树下的呢喃
玉杵敲打着药缸,那些砸不碎的
思念化成酒香,缭绕在井底
只有兴安岭上的白桦
即使枯萎,也不曾丢失自己的白
相思泉,一眼融化了多少
脚步里的怨念和牵挂
只有气死风的灯笼
挂在风里,摇摆不离不弃的光明
…… ……
前一篇:唤醒内心的风景
后一篇:封三:黎阳《西岭笔录》/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