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瓦片的曲线里窥见烟火——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

(2023-08-24 09:50:40)
在瓦片的曲线里窥见烟火——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

在瓦片的曲线里窥见烟火——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


在瓦片的曲线里 窥见烟火

——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

赵宪臣

 

我始终坚信在诗人的诗句中潜藏着写诗的机密,找到了这个诗句,就抓住了索解诗人的关键。所以,我在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时,就格外留意那些具有索解诗人功能的诗句,幸运的是我的寻找没有半途而废或说是无功而返,他的一句诗在我看来就具备这种功能。这句诗是黎阳《在大邑,川西坝上读民居》中的一句诗:“在瓦片的曲线里,窥见烟火。”

把这句诗引申开来,说的就是着眼点在于发现,黎阳的诗也在于发现。这是一个练就出了“火眼金睛”的诗人,也是一个诗歌创作得心应手的诗人,从诗集《西岭笔录》的分类中即可看出端倪。

“山河录”“草木篇”“时光书”“穿云简”等,山河草木为实,是诗人把自己融入自然后的心绪释放;时光穿云为虚,是诗人踏进时空之境、历史之域的所思所感。面对自然、时空、历史,黎阳都有独属于诗人自己的发现,并且他的发现大多体现在好诗句的组合上。我一向对有独到发现的诗句情有所钟,在我看来,一首诗里如果找不到好的诗句,对写诗的人来说应该感到汗颜。我在读《西岭笔录》时,对诗集所收诗歌中的好诗句做了诗摘,在其中的确摘到了不少有含量有意味的诗句。比如在《移步海棠镇》一诗中的“岁月就是坨高挂的腊肉/记载着不断被拿起放下的期盼。”在《此时凝睇平生事》中的“总是让目送的衣袖穿云吐雾/变成声音藕断丝连的缠绵。”在《昔日曾是潇湘客》中的“杜鹃婉转的低声部/从浣花溪的流水中且行且语/有些山盟海誓是止步前的序。”这些诗句说不上多么高深,但却为黎阳的诗歌写作增添了色彩,正如他诗歌中的“干枯过、凝固过的词组,正在被目光/浸染出鲜活的芬芳,这是诗的命泉”。可见黎阳写诗有着坚定的自信和自觉,有了这种自信和自觉,面对死气沉沉的词组,就会活化出诗的芬芳。

写诗寻求好诗句,是为了让人记住诗,这种好诗句的寻求如同古人对诗词名句的提炼。读古典诗词,许多时候可能记不住整首诗词,却有很大可能记住那些诗词中的名句,记住了名句也就是把握了诗词的精髓,而把握了诗词的精髓,就是诗词阅读的最大收获。以此看来,诗人黎阳深谙其中隐秘,他在写诗上对好诗句尽心尽力地寻求,便是明证。

当然写诗不仅仅寻求好诗句,诗歌整体的完美融合也不可忽视,诗人尤其需要在挖掘诗的思想深度上不遗余力。黎阳的诗在这方面也有诸多体现,思想深度也是一种发现,也就是说黎阳的诗不仅有好诗句,同时亦有思想上的深度。读他的《贺兰山岩画》一诗,会发现诗人借岩画表达了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蚀,但“那些裸露的脱落的石粉中隐藏着大地/最后的秘密”,以及“只有山岩上的图腾不灭”的思想。在《西岭雪山下的诵读》一诗中,看到担山的老叟点燃一支烟的动作,诗人也能发现“或许是所有丰功伟绩里/最不起眼的指南和符点”,这显然是在表达平民劳动即伟大的思想。很多时候,诗人的思想需要隐在词语的深处,需要在发散中捕捉,没有发散思维,读诗的过程中就把握不准思想的脉动。以《北方以北》这首诗为例,诗人在对北方人的认识里,突出了他们待人接物的性格特征,而在最后则进行了隐晦性的表达:“东北人认命,在北方/春夏秋冬里穿行的人/都是安分守己的雪/一句话都可以融化的雪”,以雪的意象抵达诗的思想生成。这也可以说是在北方的雪里窥见北方人,与“从瓦片的曲线里,窥见烟火”异曲同工。

我还注意到黎阳似乎特别偏爱“从瓦片的曲线里,窥见烟火”这样的句式,他曾在《半含春雨半垂丝》一诗中写道:“我在词汇的缝隙里 窥见父亲/生日蛋糕上的烛火……在声声咳嗽中,窥见/光滑的拐棍支撑起的家园。”这种偏爱更多地来源于写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窥见”是黎阳诗歌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他的诗歌写作。

在窥见中发现之于诗集《西岭笔录》还有在历史纵深中的窥见和发现,这方面的诗大多集中在了“穿云简”一辑里。作为现代诗的歌者,黎阳还有着强烈的古典诗词情结,这在他诗歌题目的选择上就能看出来,他的诗题目既有现代色彩浓郁的《一场大雪没有阻断思念的降临》《一片雪花总是把命里的冷存在纸上》,也有充满古典意趣的《明月如霜,风住香尘花已尽》《淡烟疏雨,流水断桥芳草路》。这些题目自身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情和诗意,吊起了读者阅读的胃口,引诱和催促着读者一睹为快。

走进历史的烟尘里去发现,黎阳常常与古典诗人相遇,正如他在从《尺八的缝隙里听唐朝的吟诵声》一诗写道:“我顺着音律走上去/与李白 杜甫 白居易/面面相觑,我不说来意。”是的,黎阳面对这三位名满天下的古典诗人不说来意,只说自己的窥见和发现,于是读者也跟随着诗人洞悉了这三位诗人:“他们自顾不暇,扁舟散发/酒一樽,他们是自己的神/草堂秋风未停/浣花溪畔总算有个家/琵琶行长恨歌,白乐天啊/依然是个不合时宜的卖炭翁。”这是现代诗人对三位古典诗人的定位。

黎阳还以古典诗词的某一诗句为题,表露自己的中年心境,这样的诗有《风雨晴时春已空》《最是一年春好处》《又逐春风到洛城》《长恨春归无觅处》等。表露中年心境是中年写作之必然,也就是“透过窗外心事的摇曳抓住了风声/展开了中年的明悟。”这些表露中年心境的诗是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是透过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诗句窥见人生,窥见自身,从而找到正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