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石拱桥
   
过了火焰牌楼便是一座宽大的五孔石桥,桥下早已干涸,当地农民种满了树,树间也尽是杂草重生。这是十一孔桥中唯一一座保存得勉强称为完整的一座了。桥上的护栏早已毫无踪影了,据《涞水县志》记载,其护栏原都刻有起鼓的蛟龙和凤凰,栩栩如生,洁白无瑕。桥边缘的块块大石也被来往的大车辗下了桥底,凌乱得十分凄凉。两侧的桥拱上都有像是石狮一般的震水的神兽,可两侧都只各剩一个,而留下了早就残破不堪了,只是能从屡屡狮鬃看出其当年的威猛。从桥上往下看,桥拱处的缺口也已生出杂草,而它也像是张着血盆大口,在向世人控诉着它的哀伤。看到如此惨状,我几乎都要怀疑这是又经历了一场战乱的洗劫了,又或者我甚至反倒希望这其实正是战乱遗留下来的惨景,而不是因为世人的蛮横和贪欲导致如今的破败。
    
    五孔桥
    
   
带震水神兽的桥洞
    
    散落在桥底的断壁残亘   
    
   
失去了震水神兽的桥洞
    
   
张开血盆大口向世人控诉着它的哀伤
     
   
残破的震水神兽正面
     
    残破的震水神兽侧面
    
    残破的震水神兽俯视图   
   
   
我转换个角度,想给这汉白玉五孔石拱桥来个全景图,然而两边都是繁茂的树林,让桥在镜头中不能跳跃成我的照片的主角,然而我依旧把他记录下来,每每翻看时,总是感觉在紊紊郁郁的树木后寂寞的石桥是如此的沧桑。
   
桥的尽头亦有如火焰牌楼前的方形石砌口,仍然不得而知……
    
    五孔桥全貌
三孔四柱牌楼
   
再向西行100米左右,就是第二座牌楼,三孔四柱的汉白玉大牌坊。牌坊上各样的浮雕、线雕等无不精妙绝伦,各种细微构件雕琢得丝丝入扣,如今看来仍是纹理清晰,其上的花纹图案应该是模仿的和玺彩画。细细品味,真是更要感慨旧时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想必他们也定当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艺术家。
   
按照清皇家的早期礼制规定,王爷的陵园不能设置两座牌坊,只有在皇帝的陵墓前才能有。如此可见雍正对自己的十三弟的热爱显然已经突破礼制的限制。而这座三开间的汉白玉牌楼,与雍正泰陵前和顺治孝陵前的牌楼几乎如出一辙,只是胤祥墓地的牌楼只有三开间,而泰陵与孝陵前的牌楼有五开间,当然,这与天安门、金水桥、国子监等等所有的皇帝临幸的地方相同,乃清朝礼制所致。这也让我想起,胤祥与雍正关于陵寝的一个小插曲:雍正七年(1729年),怡親王一向与总督高其倬奉命为雍正选陵,选中易州境内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的太平峪(即现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泰陵陵址),并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为‘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后大悦:“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土吉之。”遂决定将陵寝建造于此,并打算把这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予胤祥。胤祥闻言“惊惧色变”,极力推辞。此后,他命人多方考察后,亲自在涞水县水东村(如今的东营房村)选择了一块平善之地,请求雍正赐予,当时的雍正并未表态。雍正七年(1729年)十一月,胤祥患病后,更为恳切地请求雍正将涞水之地赐给自己,雍正为了安抚其十三弟,让其安心养病,遂同意了胤祥的请求,胤祥听闻,喜不自胜。然胤祥仍不新安,唯恐有变,于是派侍卫到其为自己所选的园寝之地取土,而后自己吞食了一块,然后对雍正说:“如果这样,则臣的内心得以安宁,子孙后代也就会蒙受福泽。”后来胤祥薨逝,雍正痛心疾首,于是按照胤祥所向,将其安葬在了如今的怡亲王园陵,但是却并没有按照胤祥留下的建茔遗嘱,倒是破例提高了其陵寝规格建造,甚至是逾越祖制,还似乎故意模糊了其王陵与帝陵的界限,建造了清朝最具规模的王爷园陵。
     
   
三孔四柱牌楼
 
   
牌楼的背后是东营房村小学,远远望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大标语印在矮矮的红砖墙上。不知在十三爷的庇佑下,在此上学的孩子们是否也都能学有所成,如十三爷一样以后为祖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呢?牌楼前零星的种了几颗白杨,在这天高云淡、远远延绵的青山、一望无际的麦田间似乎显得很突兀,然而在我看来它们却是在这几经磨难后仍旧坚持守在十三爷身边忠诚的卫兵,风雨无阻,毅然坚决地日日夜夜守护着怡贤亲王。
    
   
三孔四柱牌楼正面
     
   
三孔四柱牌楼背面
   
牌楼高10米(待查),长25米,看似与火焰牌楼的规格相同,三门四柱两梁,但是由于其四根柱截面都呈正方形,且在柱下部四周都刻有龙狮等神兽,而形成的七楼檐角和屋顶都极为精细而且宽阔,另外无论柱基还是坊梁,各处均有细致的雕刻图案,显得这座牌楼格外的高大威严。柱基的切边,雕花,圆圆的弧角依旧清晰可辨,只靠近中门大路上的偶有残破。四根柱的下半部东西向是皆是双狮舞球的浮雕,而南北向则皆为腾云驾雾的祥龙,其头尾皆冲向上方。再沿着柱身往上,各柱四面都有石雕的望天麒麟,鳞片、髯须都丝丝入扣,看得久了总有下一瞬间就会一跃而起的感觉,而其下的雕刻是像里掐开,形成麒麟瑞兽的宝座。柱身再往上与梁接的地方是如火焰牌楼一般梁角,两根梁间两侧门上依然是五个祥云,而正中门上是七个祥云,与火焰牌楼不同的是,其中门的两根梁以上才是大石匾,正反都有,只是上面的字迹也已然模糊不见了。七楼的屋顶更是这座牌楼的精华所在,虽然由于牌坊的局限显得很窄,但是仍然是“大书页”样式,屋脊两端也有螭吻兽(因在屋脊两端面朝里,又俗称“吞脊兽”),檐角也有一个或三个不等的瑞兽,看不真切是狮,是马,还是狻猊。整个牌坊都布满线雕,不同的区域花纹也各有特色,祥云、莲花一类更是形态各异,宛若是这汉白玉上天然的花纹一般,整个牌楼看上去就如暗香浮动,甚至有错觉,再一霎那走进些时,便会有香气袭人。此时只怨恨自己才疏学浅,搜肠刮肚也觉得如何美好的词汇都形容不出这牌楼的美丽。
   
如若不是因为现代文明造成的雨水偏酸,汉白玉腐蚀在堂皇的牌坊上留下了黄色的印迹,展示着牌坊悠远的历史,而柱基的杂草重生也在宣告曾经英姿飒爽的十三皇子、叱诧风云的怡亲王爷如斯寂寞。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柱基雕花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狮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龙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麒麟1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麒麟2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雕花
    
   
三孔四柱牌楼细节-屋顶
华表(擎天柱)
   
三孔四柱牌楼后向西数十米,神道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华表,南侧的华表隐没在杨树林中,北侧的则矗立在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中。这两座华表高达13米多,与天安门前华表不同,其呈八棱柱形,各棱面皆为纵向二龙戏珠的浮雕,上下二龙的首尾依然向上。华表底座也为八棱柱形,上下两端是横向的二龙戏珠的图案。这样每座华表的一面就是六条龙,八面就是四十八条龙,而各条浮龙都有腾云驾雾之势,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然而两座华表之上的“望天犼”却在几年前被不法分子盗去,但由于每只“望天犼”就近两吨重,当地的居民告诉我,当时不法分子就要在天津港运走这一精美无比的皇家镇陵之宝时,被可爱的人民警察及时拦截下来,送回了涞水县,现存放在县最好的中学——祖冲之中学,想是县领导决议将国宝放置至此,也认为只有文化人才能更好的尊重文化、保护文物吧!也许正是因为没了这气势雄伟的“望天犼”,高大的华表总觉少了些许冲天之势,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南侧华表
    
    北侧华表
    
   
华表顶部特写
    
    纵向首尾皆向上的龙
    
   
底座上的二龙戏珠
   
据查,“望天犼”还在华表上时,是背西面东昂首矗立在神路两侧的。而望天犼有雌雄之分,但必定是成对出现的,这表示其永远不分离。望天犼又叫“望君归”、“望君出”,其中“望君归”意示着皇帝外出访察民情,不要久久逗留在外,早些回朝处理朝中大事;另一个叫“望君出”,示意皇上不可老是呆在宫里,要到下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外面的民情。
   
看了以往一些来看望十三爷的人记录的文字,华表除了“望天犼”并不在其上,保存的相当完整,然而我去之时,南侧华表底座有整片的大裂缝,边角上也有一些小裂缝,柱身下部也有小裂缝。当真是代远年湮经不起岁月的风浪了吗?我看不尽然吧!是为盗“望天犼”时的损害或是其他毁害我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必然是人为破坏的,这是最让我心难安之处。难道这样的破坏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于这些破坏之人有何好处吗?而且这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啊!都知道要节水节电了,难道不知道也要保护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吗?
    
    底座大裂缝
     
    底座小裂缝
    
   
柱身小裂缝
佝偻桥
   
悲愤过后,继续西行,是多米便是高出地面生生突起的一座佝偻桥。同样,桥边早没有了护栏,光秃秃的,只是一条条长长的汉白玉石柱并排码好,分别构成两边的引桥和桥身,桥下只是为了垫起了桥身的块块大石。最惨的莫过于这座桥了,已然是大卡车从其上辗过,一侧的引桥边上的石柱翻转过来,另一侧的引桥一根石柱已然断成两段,桥身的正中,两根石柱齐齐断裂成好几截,插如了尘土中。只有那些新进的断口在进行无声的控诉。或许这样了更好,至少它的断裂损害至此已经不能再允许任何大车通过了。或许早先我就该想到拜访这样一座破败的清代最大的王爷园寝,其实不应带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嘘唏,因为历史的残酷,用心去体会他的真实就好。
    
    佝偻桥1
    
    佝偻桥2
    
   
佝偻桥断裂1
    
   
佝偻桥断裂2
三孔桥
   
三孔桥在佝偻桥西行不到百米之处,如若不是桥身下三个孔的存在,几乎辨认不清了。桥南侧的边缘全不见了踪影,裸露出被黄土覆盖的拱形桥墩,长慢了翠绿的野草,第一次觉得这样生机勃勃的绿也如此刺眼。桥北侧边缘尚能看出桥原本是汉白玉制,只是也是断裂的汉白玉石狼狈的散落在桥底。桥面看不真切了,全是厚厚的黄土,高低不平。或许,有这些黄土更好,至少可以保护掩埋在其下的桥身。
    
    三孔桥1
    
    三孔桥2
    
    三孔桥3
    
    三孔桥4
    
   
三孔桥桥洞内壁
 
 
 
 
 
作者辛苦收集资料、码字、寻访、拍照,请体谅作者辛苦,尊重产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