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在《阿凡达》放映将近三周后起片,迅速占据了各大影院的2D影厅,其展现的诚意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发哥的表演也深受赞扬,但是电影中一些对历史的修改却遭到了质疑。
骆承烈,孔子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研究孔子已经有50多年时间,他也是国内较早进行儒学推广普及活动的专家,骆教授同时还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高级顾问、常务理事。骆教授看完孔子之后,又仔细对比了《史记》、《论语》等古籍,发现影片中有许多地方与历史常识不符。
首先是孔子的形象问。骆教授认为,按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这是古籍中唯一对孔子形象的记述。“圩顶”即头顶中间稍低。孔子头部扎巾或戴冠,人们看不出来,但这一特色却很自然地表现为孔子前额略高。民间传说也是这样,历史上几乎所有孔子的形象都是这样,而影片中孔子的形象却不是这样。
其次,《史记》对齐鲁夹谷会盟记得比较详细,影片中也将此当作重头戏,但有几处又与《史记》不符。“其一,《史记》记会盟时,齐国奏‘四方之乐’、‘宫中之乐’,影片中却改为大量人马兵车威胁的镜头;其二,《史记》记‘孔子摄相事’,影片把相礼的职事给了颜回;其三,鲁定公身旁也只能坐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影片却把孔子‘提拔’到上位。”
第三,孔子周游列国陈蔡绝粮一些情节与《史记》不合。“其一,有的弟子对他们这种困境不理解,发牢骚的人,《史记》记是子路、子贡,影片中却是对孔子思想理解最深、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曾参;其二,陈蔡绝粮‘七日不举火食’,弟子们饥饿生病,影片中偏偏让身体最好的仲由病倒。”
第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卫国蒯聩派人攻孔悝,仲由为保卫孔悝死难,影片却说:阳虎杀来,子路为保卫君而死。
对于以上几条与古籍不合的地方,编导可能说这是学究们抠字眼,不懂艺术创造的古板说法。但骆承烈认为,历史上最基本的东西却不能随意改变,他发现的影片中的“硬伤”就多达四处:
首先,影片一开始季平子死后,将大量奴隶殉葬,孔子反对殉葬的情节,就与历史不符。大量奴隶殉葬是商朝的事,西周以来已很少了,春秋末年更少了,考古学家在各地发掘古墓葬时,在鲁国范围内并没发现一处“人殉”。
其次,影片中鲁君将孔子升为“代国相”,片中多次出现“代国相”之名,又与史实不合。“相”当时指相礼,如夹谷之会时的司仪。当时各诸侯国中的主要执政者,称呼不一,如楚国称令尹,鲁国称执政大夫。至于“相国”一词,乃秦时所置,与春秋末年相距更远了。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古时很有讲究,不能乱称。古人多有名和字,如仲由字子路,端木赐字子贡,闵损字子骞。一般长辈称晚辈、老师称学生只应称名,不能称字。平辈之间或从尊敬出发称字。影片中的孔子多次称“子路”、“子贡”。素以深懂周礼的孔子难道连这点也不懂,这么没学问吗?谁都知道孔子的儿子出生后,鲁昭公派人送上一条鲤鱼,孔子感到十分荣幸,将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影片的字幕上却出现了“孔锂”。这个“锂”字,《康熙字典》上查不到,是现代人们为一个化学元素起的名。
最后,孔子离开鲁国外出周游,是主动还是被动?《史记》记“桓子卒受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于大夫,孔子遂行。”孔子主要反对鲁君收女乐,又不给膰肉。知道鲁君不信任自己,在鲁国不能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主动外出到各地进行政治活动。影片却是孔子收到一块玉玦,知道鲁君要与自己决裂,而被动离开。这不符合事实,也有损孔子形象。
骆承烈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海阔天空地尽量发挥想象去虚构,但如果艺术作品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则要谨慎对待了,“对于国人皆知的孔子,他的主要事迹、主要语言不应虚构,不应乱点鸳鸯谱。南子表述爱慕之情,最好不要对着孔子,这样有损孔子的形象。采用火攻,一次死这么多人,与孔子一贯主张‘仁’的思想也不吻合……作为文艺作品,可以驰骋想象,为了反映社会真实,可以虚构典型情节。但一接触到真正的历史,却要认真考虑,慎重对待。”
相关调查: 《孔子》争议档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