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曼道德经第八章

(2020-03-29 20:52:17)
分类: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善”字。善不但是好,而且也是能,也是慈悲,也是恩惠,也是治理,也是修行。《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这个善就是理解万物的规律,照着它运行,也就是顺着自然的道。这一章讲“上善”是至高的意思;“上善若水”,就是至高无尚的品德像水一样。
    水有什么品质那么值得推崇呢?“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方面,水可以滋养万物,没有水万物就活不了了;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可不能一天不喝水;另一方面,水滋养万物但从来不跟万物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往低处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它自愿处在最低、最脏的地方,这是人所做不到的。道就像水一样,没有高下,也没有干净污垢,所以人家问庄子:“道是什么?”他说道在稗草、瓦砾、便溺中。诸位看,连所有人认为肮脏的便溺中都有道存在,可以看出道对万物是怎样一种平等的态度,它不分别,不选择,看万物万事都是一视同仁。
下面我们来看水的七种品德。
    “居善地”。水住哪?它就在最低下的地方。水对于地位是无可无不可的,别人都要争上位,它就甘心情愿地居下位。占据高位就能幸福吗?苏轼词中写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俗语也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个人姿态越高,占据的地位越高,就越少人能够跟他交往、愿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会越孤独。水处得卑下,所以它住的地方最安全。
    “心善渊”。水虽然居下,但是并不埋怨,并不嫉妒,并不反抗,它的胸怀就像深渊一样,你无法说出它有多宽多深。水为能下,方能成海。它在最低的地方把所有力量都汇聚起来,于是成了宽广的大洋。在这个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这就是水愿意居下的结果。大海汇聚的水有长江的水、黄河的水,也有小臭水沟的水。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我们称人的心胸宽阔为“海量”,就是说他不计较好坏、大小,就像大海一样。
     “与善仁”。水对万物施以恩惠,毫不吝啬。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水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让你解渴,坏人就不让你解渴。人在陆地上,水可以用来灌溉;人在江湖上,水中可以划船。我们于万物也是一样,不管对方是什么自己的异族或者同胞,陌生人还是朋友,我们都一视同仁,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叫“与善仁”。向水学习的人自然有这样一种既不偏私、又无所不可的品质。
    “言善信”。就是说水有信期,它总是守着信期而行。诸位见过大江、大海的人就知道,江海的潮汐时间非常准确。唐代李益《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代江南瞿塘这个地方商业比较发达,商人经常外出从商。这个女子嫁给了一个商人,丈夫外出之前说好回家的时间,可是她左等右等,约定时间到了还是没有音信。女子看着早上潮涨,晚上潮落,潮汐来得如此守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水的守信不仅反映在活动规律上,而且反映在它自身的属性上。古代还没有发明镜子的时候,人们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容貌呢?他们到水边一照就知道了。水对于万物的反映就像镜子一般实在,美的人能从里头看到美的样子,丑的人能从里头看到丑的样子,决不会有半点欺骗。人取法于水,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学习它守信的品质。
    “政善治”。水生长万物,同时它自己生生不息,除非人为毁坏它,否则永远也没有干的时候;水变化无穷,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状;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状。最要紧的就是水永远都保持平面,这一瓶水你这么倒它是平的,你那么倒它也是平的。这个平面常常被用来衡量其它事物的高低,比如我们常说某座山海拔多高,就是以海平面作为测量的起点。治理人民取法于水,不仅宁静、守信,而且还包括这个“平”的特点。
    “事善能”。水因为处于低微之地,所以反而无所不能,万物的生长靠它,船的航行靠它,去污除垢也要靠它。水并不刻意要有所作为,这是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品质。前面已经讲过,老子并不是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通过任自然而达到最终无所不为的目的。孔子因为自小孤贫,所以各种琐细粗鄙的事情都会做,放过牛羊,管过仓库,后来才成为一个大思想家。人要在自然中磨练,同时也要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该走就走,该止就止,这是水给我们的启示。
    “动善时”。水的变化与时推移,夏天天气太热了,它被蒸发为水蒸气;冬天天气太冷了,它就凝结成为冰块。取法于水的这种品质,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要按照时节、环境不同而灵活变化,不离开活动规律。水昼夜不停地奔流,孔子在河渠上看着水流,发出“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的感叹。我们的生命也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一天天过去,我们不停地老去,不停地走向死亡。因此把握时机做该做的事情,该动时动,该止时止,这是流水对我们启发。
    这一章是针对人们好高恶下而发的。诸位看王弼注:“人恶卑也。道无水有,故曰几也。言水皆应于此道也。”道不能直接言说,所以用有形的水来做比喻,此两者有相似性。水有两个大德:利万物、居众人之所恶。当它启用了,就有七个善。这些善都是从这两个德生出来的,完全是顺乎自然,应乎天时人事的。讲到这里,诸位或许会说:水的品质也不都是好的,比如洪水泛滥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和动植物被淹死。可是为什么会发大水呢?是因为我们人类无休止地排放废气,使温度变高,雪山融化;也是我们人类把树都砍光了,水土流失,洪水就泛滥了。我们要反思自己违反天时地利的过失,而不是责怪水给我们捣蛋。这七个善能够做好的话,就跟大道很相近了。我们拿这个来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甚至拿来治国平天下,都是“无往不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