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二章
(2020-03-28 23:14:02)分类: 道德经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前面两章都讲用兵非常不好,这里紧接着前两章,告诉我们怎么以道治天下。以道治天下,就要守着这个朴,这样,天下自然都来归附于你了。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静无为。原木没有做成器皿的时候就叫做朴,原玉没有雕成东西的时候就是璞。朴和璞读音相近,繁体字只是偏旁不同。
道清静无为。“道常无名”。“常”是终古不变的意思。世人都希望一切好的事物能“常”,但是真正能“常”吗?天底下的事情没有能够“常”的。诸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但老子从万事万物中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道”,也就是“常”了。前面对“道”已经讲过很多,我们都了解了“道”是造化的根,万物的本,不变也不迁,不坏也不灭,无形又无名,非常神妙。这个东西本来没办法给它起名字,老子给它强加一个名字,就称之为“道”。道小得没法再小,但天下一切东西都从它出来。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王弼注说:“道无形不形,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一块原木放在那里,虽然很小,但天下不敢看低它。为什么呢?所有家居木器都是它做成,没有它就不可能做成这些器具。越是混沌的东西越有有无数的可能性。道家把混沌之前的状态称之为无极,无极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无极中就生出东西来了,叫做太极。后来太极分阴阳,阴阳生万物。“朴”在没有成器之前非常渺小,人们常常不加以重视,但等到朴散而为器,人们反而就以为大了。比如说“电”无形无象,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等到它通过电器发挥作用之后,人们才能欣赏光,欣赏声音,欣赏它的一切用途。道也是这样,它虽然无名无形,可是放之则弥六合。“弥六合”就是的充满了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因此,人们常常本末倒置,不懂得朴虽然小,但却是最根本,最值得重视的。这里讲朴散而为器,圣人出而为官长,最根本的才是最高贵的。
禅宗里面常常问一件事情,就是你在父母未生前的面目。你从娘胎出来之前,小得没法再小,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父母未生前的面目是什么?但是这句话能够猜得透,那么就可以超然于万物的表面形象了。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王弼注说:“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有人把这个“之”字去掉,因为念起来不太顺。《道德经》完完全全是为统治者而著的书,所以这里面都是从领袖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句话意思是假设侯王能够守着朴实,那么万物自然会来归附。侯王虽然是百姓的长官,但是也必须牢牢记住自己没有跟老百姓分开,所谓“制而不割”,老百姓选举你当管理者,你不能脱离他们,否则就站立不住。原木做成器皿之后还是木器,侯王管理天下之后,还是属于众人的一部分。能够守朴,顺应自然,那么天下万物就服从你。
禅宗常问:主人公何在?我们在天地间犹如过客,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逆旅中的体验。使我们能看、能听、能说、能写、能思的这个主人在哪里呢?要问从这个根源,找到主人公,就可以悟道了。守住这个主人,万物就能宾附于你,自然而然地服从你。你不能够鸠佔鹊巢,也不能反宾为主。这就是客随主便、入乡随俗。我们一定要把宾主分清,哪个是主,哪个是宾,这非常重要。
侯王治理天下,莫若守朴。聪明的人可以作为随从,勇敢的人可以保护我们,善用机巧的人可以帮我们做事。所以凡是有聪明的,无论勇、巧、力,都是供人驱使的。而“朴之为物,愦然不偏”,只有朴这个东西糊里糊涂,愦然不偏。它也不智,也不勇,也不巧,也不力,没有偏向任何东西,那么“近于无有”。我们拿一块木头怎么办?它好像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是又能做成很多不同的东西。所以最高的境界就是“抱朴无为”,持“朴”这种心,行无为之道,不用智,不用力,不用巧,“不以物累其真”,不会因外面的物欲而牵累它的真,“不以欲害其神”,不会因为欲望妨害它的神,这样自然万物都来宾服于你,你自然而然就得到道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我们对天地了解得太少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天是虚的,地是静的,天是阳,地是阴,阴阳二气相合升降就产生变化。佛家打坐的原理很多都是道家的。比如说丹田的气动了,热气往上的时候,口中的唾液立刻产生了,这就是水火既济。当你打坐到某一个功夫的时候,体内气息能升能降,最浅的任脉督脉打通了,然后二气相交,这个时候阴晕之气,好象山上黄昏的时候慢慢起雾,慢慢地从丹田发起.
前一篇: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二章
后一篇:叶曼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