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一章

(2020-03-28 22:23:52)
分类: 道德经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王弼注说:“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孔,空也。大道空泛无边,

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这个“孔德”字后来很多《道德经》版本因为避孔子的讳,于是就改成“大德”。大德指至高的品德,佛教尊称人家为大德,常常说某某大德如何如何,大德不仅体现在外表,而且还在于修养。佛家的所谓四大就是告诉大家行、住、坐、卧应该有什么样的威仪,大德的仪态我们可以教,也可以学,但气质却不是学得来的。“孔德之容”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表现在行为和外表上,显得非常有气质。一个没有内涵的人无论怎么长得怎么好看,怎么装扮自己,也不能把气质装扮出来。所以我们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为什么呢?因为变得俗气了,并且说话也没有内容。诸位知道有些人喜欢演讲,可讲话简直就是夸夸而谈,等到他讲了几个钟头以后,,回头想想刚才说什么,却发现什么内容也没有。我遇见一些学问非常好的教授,但他演讲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着急,他看过这么多书,胸内藏着这么多学问,就是表达不出来。所以会说话的人不一定真正有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有时候不怎么会说话。我们不可以说因为他讲得不好就以为他没学问,也不可以因为他能够谈得口若悬河就以为他学问很大,主要是要看讲得有没有内涵。有一个笑话,某先生做文章要捻断几根须,太太就说:“你做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他说:“你知道吗?你生孩子肚子有东西,我做文章肚子没东西。”

惟道是从,就是遵从大道。顺道而行的人自然会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庄子》中记载了很多外面丑陋不堪的人,有的头上长着大瘤,有的驼背,有的独脚,有的头陷在肩膀下面,这些人却有很大的魅力,国君见了想把国家让给他,男人见了想跟随他,妇人见了想嫁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能遵从大道,虽然无所作为,却能使万物归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王弼注说:“恍惚无形,不系之叹。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诸位先看“恍惚”二字都是从“心”,“恍”字旁边有个“光”,“惚”旁边是个“忽”,而“忽”就是勿心。中国文字很了不起,诸位认得这些字,可以从它们的形象中来揣摩其意义。“恍”边有光,“惚”边无心,就是说道的样子恍恍惚惚,好像空无一物,但却能显现出孔德的光辉。王弼把大道的样子比喻为没有系缚的小船在江河中晃荡。在恍恍惚惚中,似乎有“象”在里面,又似乎有物在里面。“象”就是形象,大道中有象有物,就如我们抬头看月亮,似乎能见到月魄,却不确定那是什么东西,在似有似无之间,要去寻找的时候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为什么要去看、去闻、去搏呢?因为能够觉得里头好像有东西,就如我们看到月魄就猜测那里头是不是有桂树、蜈蚣、兔子。正因为有这些形象,所以整个宇宙从它生出来的。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王弼注说:“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不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窈冥”和“恍惚”同义,“精”和“物”、“象”同义,形容道深远昏昧的样子。空荡荡的大道里面深不可见,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又好像有个精存在。并且万物都由这个精生出来,但人们又不知道为什么万物能从中生出,只能见到一种恍惚窈冥的状态。这也是第一章中所说的“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种恍惚、窈冥的状态,在佛教里被称为妄。僧肇说“窈兮冥兮”是在深远昏昧之中,似乎有个圆精,“原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大千世界都是这个圆精的映象。《楞严经》里释迦牟尼曾经讲:“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妄”就是妄想,把妄想去掉,可以看出里头有一个“真”存在。“其精甚真”在佛家中叫“见精”,释迦牟尼把见精比喻为天上的第二个月。那么为什么说天上有第二个月呢?因为我们把眼睛抠着,就能看到两个月。我们往水中看,可以见到水里也有月,此时我告诉你月不在水中,而是在天上。你抬头一看,又见到一个月,这就是第二个月。佛教中把见精比喻为第二个,当把外在的虚幻放下,这么“举头望明月”,就“见精”了。问题是我们就是不肯放下,常常把这头一个见到的水中月以为是真的月。所以我们平时所干的事都是捞水中的月。佛教破除虚妄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月是在天上。这并不是说大家学佛以后,把手举起来就看到天上月,就见到了佛,而是要真正地把一切放下,连放下都要放下。道家和佛家有根本的不同。在道家看来,道虽然恍恍惚惚,但在恍惚窈冥的道中有一团混沌之气在逐渐分化,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落为地,天地分了,宇宙有了。然后天地间生了万物,万物中又生了人,这恍惚窈冥的象、物、精都可以真信。怎么可以真信呢?从存在中可以得知。而佛家却是不立一尘,不舍一法,把这恍恍惚惚和由此而生的大千世界都看成是虚的,都是人心的显现,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四大物质地水火风本质是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也都是因缘所生。诸位知道这个的话,不着空也不着有,这就是中道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知道其中有精?老子说,因为“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王弼注说:“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我们看一个东西怎么可以检验得出来,那么靠着无,“常无欲以观其妙”;靠着有,“常有欲以观其徼”。至于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我们不知道。所以,只有当你归还到窈兮冥兮的时候,就可以体悟到了极点的真精,知道万物的本性。所以窈冥中也是有信可以检验出来的。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王弼注说:“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阅万物始也。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恍惚窈冥的那种状态,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不是由这种恍惚窈冥的象、物、精而成的。第一章中称之为“无名”。世间具体的东西都有名字,也都随着消亡而失去名字,而道生万物,所以它的名反而不会离去。

“以阅众甫”。“众甫”也就是万物的起始。无名是万物之始,有和无都是从一个东西出来的,只是名字不同。老子虽然把善恶美丑这些概念提出来,但是一开始就从大道的角度把其界线消解掉了。“众”是形而下的“有”,在人类社会中指凡夫俗子。但凡和俗、无和有都没有本质差别。圣以为凡的存在而显得圣,凡因为圣的存在而显得凡。“以阅众甫”,就是从形而下的众中去追寻形而上的道,也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诸位从物理学知道,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质子、中子、电子,然后还要再分。“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精”可以理解为那个分到最微小时候的存在。精中有信,要不然我们怎么生出来的,怎么会有氢,怎么会有氧。佛家中也有“以阅众甫”,但他们是从因缘聚合的角度去看的。在佛教思想中,世界之本体不变,但它就可以随缘。因缘聚合成了有,因缘离散成了无,作为本体的空从来没变过。因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都有成、住、坏、灭。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无的,但我们想要看它怎么生妙有,这就追溯到因缘聚合去了。



恋爱中的人总是拿天地山海来发誓,其实海也可以枯,石也可以烂,天也会塌下来,地也会崩,没有一个东西能够逃过生灭。只有这个精从古至今永远不变,永远不去,能生万物,能用来查验万物的开始和生生不已的状态。一颗种子生出一棵树,树上开很多的花,结很多的果,果里边又有种子。但果要待花谢了以后才就结,树要等种子坏了以后才长出来,那么这其中能生能灭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的祖宗世代传到现在,他们都死了,我也会死,以后我的子孙也都会死,但是死了又都生。我们为什么知道自己生生不已呢?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此”指的就是“孔德之容”,是道所显现出来的东西,也是道于其中蕴涵的东西。万物我们看到都是有,但是这个有都始于无。我们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呢?因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因为万物生生不已,而人法地,地与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个内在继承性。大德之容,唯道是从。这个道虽然恍恍惚惚,窈窈冥冥,又没有状,也没有象。但是它有含孕一切生命的能力。

佛教讲人之所以出来,是因为八世中有两个见份和相分。以佛家思想来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个精就是见份。“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物就是它的相份。第八世的相份成为我们的四大,然后把它的见份变成我们的见闻皆知,就组成了我们的人。我又能想,又能听,又能见,又能闻,有感情,有知识。可是我在哪里?把我两个手割断,把我两个腿切断,把我的心肝肺都换了,我还是我。但是这个都不是我,我掉了一个胳膊,胳膊就不是我的了。可是我还存在,因为我的思想,我的意志,我的见解还存在。我们今天就可以知道昨天的不对,但今天的我是我,昨天的我也是我。于是我们知道所谓我是从哪里来的,这八世的见份和相份“见精缘明,含果释放”,然后这个种子变成我们的根,变成我们的身,变成山河大地万物。而当万物临死的时候,“万般江湖弃,惟有孽随身”。所以说“一切为心,万法为事”。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冥兮”的东西在第八世中也都去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