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讲《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2020-03-24 20:44:38)分类: 道德经 |
叶曼讲《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七章是说明了道离人不远,“道在迩不在远”,什么都是道,我们的“宇末动静”,没有一个不是道,所以我们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把它引申来说明,无为跟有为的得失。为什么老子提倡无为?他说“为学日益”。王弼注“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意思是说,我们为学,每天都想多得一点,想要“进其所能”,然后“益其所习”,增益我们所习。这个就是说“为学日益”。而“为道日损”——要修道,就要日损,“务欲反虚无”,要求道,就要知道道的根本。道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无为天下之始”,知道真正的开始是什么东西,才知道道的根源。所以一定要反于虚无。做学问要多闻,多见,要博古通今,要读历史,要看报纸;于是观今鉴古。当心广眼光远了,就集思以广益,这就是“为学日益”。但是,为道就不同了,为什么?
据说,释伽牟尼跟阿南原来师兄弟,但是释伽牟尼成佛了,阿南却经过摩诃迦叶才悟道,为什么?我们知道阿南在释伽牟尼十大弟子中间多闻第一,而释伽牟尼完全反省内关,好好的修行,所以他可以在六年的苦修之后,大彻大悟。而阿南因为多闻,不深思,不能够起作用,所以无法悟道。所以我们修行,最要紧的是反省、反观。“反闻闻自性”就不是向外寻求,而是向内印证。这也叫内鉴,不是向外头去追逐,不是鉴于外,而是在里面来听,听自性。内闻性,不是去外闻尘,不要向外追逐六尘,于是这样,就可以不出户而知,不窥牖而见,所以这是接着上一章说的。这一章最重要的就在这个“损”字。
“为道日损”是说,真正善修道的人,是在损中求益。比如说一个人大富大贵却忘记自己的富贵;一个人非常有学问却忘记自己有学问;一个人非常聪明,却忘记自己聪明;甚至连自己的美丽都忘记,甘于平淡,就是为道了,也是真正了不起的人。谦虚,和易近人,甘于平淡;才能知道在知识增进的中,人欲的可怕,欲念的可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益中你得到的是损,减少,你在损中得到的是益。这个益不是世间的益,而是你智慧和解脱的益,所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些妄心物欲,把他损之又损。损本身还是有为,最后连损都忘记掉,连损都损去,这样才叫做无为。
古时候,有个修道者问禅师:“什么叫道?”阐释说:放下,把放下也放下,这就是道。所以,不但要放下一切,连放下本身都要放下,这就是“损之又损”。损到什么呢?一直到无为,“以至于道”。
我曾经说过一个禅宗的故事。什么叫佛?当你快乐无忧的时候,就叫做佛了。因为人本来具足,本自源成,你能够到了这个地方,知道损无可损的时候,你这个心,这个镜子,已经擦的干干净净,明明亮亮,而你的个性跟一个琉璃一样,透彻得不得了,能够到这个地步,一切都是自在,这时候你本来的面目才能够显露出来。当你本来的面目显出来,你才知道无为之妙。这个无为的妙用,简直是无穷。所以王弼说,损之又损的时候,就到了“无为而无不为”。你到了“无为“了,旁人以为非常消极,什么事都不做,其实你真正做到了“损之又损”,那就近于道了。因此,反过来,有为就离道越来越远,这就是“有为则有所失”。这个“失”就是远离了道。
我们了解这个以后,也就知道了世间一切东西都是要完的。所以,争和不争最终没什么两样。这样,我们为人处世就能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还得睡觉,该做工就做工,尽我一分的力量。这就是修身和养性了。我们一切顺应自然,理解自然,能够这样,就是无为。什么是“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有生有老有死,物有成有亏有灭,这就是自然。这就是无为。一旦你强违自然的道理,整天追逐长生不老,那很可能死得更快,追逐青春永在,可能老得更快,可是一旦把生死置之度外,把你老去、年轻置之度外,也就放下了一切担忧,于是,心就多一分解脱,多一分解脱,自然而然略微活得长一点,这就是损中有益,也是益中有损。能够这样,就跟天地一样没什么两样了。天怎么样?“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一句话都没说,从来不叨唠,可是,春夏秋冬四季就在那转,万物都靠着天活下去。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所以,不要强作一些事情,在无不为之中你就有“感而遂通”之妙了。我们有这个感应,我这个感应只要不自私自利,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影响很多人,很多人也影响这一个人,这就是华严所说的,一集一切,一切集一;一入一切,一切涉一;一切入一,一又入一切。这就叫事事无碍。
所以,真正了解这一切,就要无为、无寻、无次、既不寻找,也不等待,于是,突然间就可以豁然通达。其实,修行里的观想、持咒这些东西,这些都是为了使志心一处。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修准提法,修观音法。修这些东西,应该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有为,而有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静下来而已。假设你执著这个,你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大家能够做到无为无寻无次,才会有一天豁然通达——修道原来这么简单,这么平常。这叫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这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以上的道理,就可以讨论治国之道了。这个治国之道是什么东西呢?治国之道最要紧的就是“治”,取天下不是我去夺天下。那么,怎么才能够治理天下?所谓政治这个东西——政就是众人之识,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识,就是政治。所以,政治这个东西,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有兴趣。我们常常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家一个目的就要做良相,为什么?因为你的位置越高,你越被大家所瞩目,于是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的最多。古人不能够做人君,因为,谁要抢人君的位置就要被砍头。因此,最高最高就做到宰相,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统帅百官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就是治理众人之识的一个首领。宰相的最大目的就是怎么能够为人民造福利。所以,一个良相可以帮助人民谋取很多的福利。要是不能做良相,没这个本事,就做个良医——不能治给人家平安,我至少减少人家的病痛。我们到医院里常常看到一个匾,上面写着良相良医。这就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什么政治在中国这么厉害?因为一个政治领袖,影响太大。所以,尤其是论治国之道,就是要一个领袖无恃,让万物作焉而不辞,它自己会生长。
不必逼着百姓只生一个孩子,或者说每一家都得生一个孩子——不要管人家,他要生那就就生;但是你要告诉他,生多了以后,人口超过了,就糟了。
前一篇:叶曼讲《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后一篇: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