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中的“上”是指好的、至高无上的;“善”指善性、善良的品性;“若”指像……。关于上善若水,实际上是老子送给孔子的离别赠言。老子当时在周朝的京都(今天的洛阳)担任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在学术上造诣很深,享有盛名。孔子在鲁国办学,也是一位社会名人。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从鲁国来到京都洛阳,拜访和请教老子的道德之学。在送别孔子的途中,老子谈到了上善若水的一段话,非常精彩。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本文的含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名的,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如何在世间去体领“道”的无处不在?这对常人来说很玄妙。老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领,认为水所具备的品德与道的品性非常相似。因此,水就作为道之性的体领、诠释的“有形”载体,即通过对有形之水的品德理解以达到对道之性的掌握。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水的谦卑之品德,即居功不自傲的谦卑之德是至善的“水德”之一。居功而不自傲、有为而不贪名分也是道的伟大品性。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们善于居下位。何谓谷?正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对谷所作的解释一样,即谷中央无谷,是指中央那个虚无的空间。“虚怀若谷”中的谷也是指虚无的空间(容量)。海洋所处之谷为百谷之中最低的位置,所以其虚无的空间(容量)最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谷”代表水的另一个品性——包容的空间。而虚怀若谷也是道的伟大品性之一。柔弱是水的另一个品德。谷为水提供了一个宽阔的空间(硬件),而居于谷中的柔弱之水具有巨大的能量,正所谓“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滴水穿石”,这是水之柔弱的“刚”的方面。而水之柔弱的“柔”的方面表现为:遇止而静(遇到如坝这样的阻止物体而会停下来)、随物而形、遇到障碍而迂回前行,处众人之所恶,正因为水之柔,使其具有无限的包容性。“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说的就是道的“刚”和“柔”的两个方面。因为水的柔弱和无形,使得水具有无限的穿透力和扩张力,能从细微的缝隙中穿过,能在无数生物体中穿行,使万物都能得到水的滋润,正所谓“水无所不利”。同样,道因为无形,通过阴阳作用调和于万物,使万物竞发,盎然生机,正所谓“道无所不在”。通过水的品德与道之品性二者的一一对应,来达到对道的理解。
“上善若水”译为至善的品性就要像水的本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