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来自生活晨报饮食周刊吃货团的200余名成员,来到祁县北汲村收养23名孩子的孔贞兰大娘家,看望孤残儿童。大家挤满孔贞兰大娘家的宅院,捐赠的米面油堆成小山,衣物放满半间屋子。与此同时,生活晨报饮食周刊爱心基地在孔贞兰大娘家正式挂牌。
送来近1000公斤大米白面
当日清晨冷风袭人,晋中市祁县北汲村笼罩在雾霾中,一列车队浩浩荡荡驶入这个小村落。贴着“生活晨报饮食周刊吃货团公益慈善”标志的车辆,停在孔贞兰大娘家门外,50余辆轿车排成长龙,引来众乡亲出门观望。
胸戴黄丝带的吃货团成员为孔大娘和她收养的23名孩子,送来近1000公斤大米、白面和52桶食用油。一袋袋堆成小山的米面,全部是吃货团成员自发捐款购买的慰问物资。有粮油、猪肉,还有苹果、橘子等。此外,吃货团成员还带来1500余件社会各界捐赠的过冬衣物、鞋和尿不湿等儿童日常生活用品、1500份早教光盘和书籍。
吃货团慈善部主任陈勇说,冬天来了,大家听说祁县有位收养孤残儿童的爱心大娘,便有了帮她解决生活困难的心愿,让失去父母的孩子们,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过个温暖的冬天。两周前,他专程来到孔贞兰大娘家,询问她和孩子们过冬缺什么。孔大娘希望能为她的23个孩子提供米面油,儿童服装、玩具、被褥和书包等急需物品。
返回太原后,吃货团部署动员,马不停蹄组织爱心募捐。10多天时间,吃货团爱心捐赠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响应。来自太原和临汾的吃货团成员,相约11月9日一大早,自驾车把爱心物品送到孩子们身边。从太原南下的30余辆车,集结了150余名爱心人士;从临汾北上的18辆车,满载48名爱心人士,共同驶向祁县孔贞兰大娘家。临汾车队天没亮就上路了,最早到达孔大娘家。
带着几个月大婴儿参加活动
在吃货团成员的忙碌下,孔大娘家空荡荡的屋子里,米面油瞬间堆成小山,儿童衣物鞋帽占了半间屋子。孩子们在衣物堆上开心地打滚,争抢吃货团叔叔、阿姨送来的糖果。孩子们睁大眼睛,伸出稚嫩小手不停地抚摸靠窗户摆放的文具和书包,寻找上课的感觉。
方便面、水果、大蛋糕、书籍、玩具……孔大娘家搬进这么多爱心物资,她和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吃货团的冬梅阿姨,踏着音乐节拍,领着孩子们跳起集体舞,现场气氛立马活跃起来。屋子里,患软骨病、双目失明、脑瘫的1岁孩子托亮,躺在床上起不来,吃货团的爱心阿姨,把她轻轻抱起搂入怀中。每位孤残儿童身边,都有几名爱心人士在和他们交流。有的吃货团成员还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对社会的爱心。其中,一对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带着几个月大的婴儿,一起参加活动。
在献爱心的人群中,有坐轮椅的郭荣芳女士,她听说孔大娘几十年如一日收养孤残孩子,十分感动,尽管身体不便,仍坚持要来现场感受气氛,探望孔大娘和她收养的孤残孩子。嘉媛珠宝商家现场送给孔大娘1000元现金,承诺今后每月来看望一次,每年送上12000元慰问金。
临别前,吃货团爱心人士自发帮助孔大娘打扫卫生,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晨报饮食周刊爱心基地揭牌
“没想到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带来过冬急需的生活物资,孩子们吃喝穿戴不愁了!”孔贞兰大娘说,这是今年他们接收的最大一笔捐赠。
听说孔大娘和她的3名孤残孩子的生日恰巧都在这个月,吃货团专程带来一个大生日蛋糕。孔大娘戴上生日帽,收养的20余名孩子围在一旁,在场200余人一起为他们唱起生日歌。“我从26岁起收养第一名被遗弃的孤残儿童,到现在一共收养了36个,其中已有4人喜结良缘建了新家庭,现在家里生活着23名孩子。”孔大娘今年66岁,算起收养孤残儿童做善事,已走过整整40年沧桑岁月。她当了36名孩子的妈妈,练就一手为孩子扎针治病的功夫。“大爱无疆,善行天下。我们要一帮到底,今后每季度都要来看一看孔大娘和她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慈善新模式。”吃货团总指挥迟国维递给孔贞兰夫妇一个2000元的现金礼包。在为生活晨报饮食周刊爱心基地揭牌时,迟国维别出心裁地抱起一名孤残孩子,大手拉小手共同开启这扇爱心大门。“在寒冷冬季里,我们一路感受到爱的温暖。没有爱的涓涓溪流,就没有爱的海洋。”吃货团副总顾问、太原市慈善总会常务理事张祖台说。
吃货团慈善部主任陈勇说,将慈善活动常态化,有益于持续传递正能量,维系与孤残孩子的情感沟通,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晨报吃货团品牌打造。
晨报记者 张启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