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教师游港澳 让“反面教材”…
|
日期:2010-05-18 10:27:00
|
|
今年3月25日至4月4日,涪陵区某希望小学使用企业资助资金10万元组织全体教师分为三批次前往香港、澳门等地“学习考察”。在此期间,学校各班分别安排一名语文或数学教师在校上课,在校学生每天上的课程全部是语文或数学课。
希望小学教师“发善款财”游港澳,让人再次对“慈善公信力”持怀疑态度。这些年这样的事屡禁不止。
如何“不乱花一分善款”,就目前的现状,在中国还是一个天大的难事。不是找不到办法,也不是无经验可学,关键是难以执行。
美国对慈善的监督是公认比较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用评级制给慈善机构;二是行业自律系统;三是社会监督,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查看三年的捐款清单。
其实,国外监督还有重要一招:充分利用“反面教材”,一有“发善款财”者,马上公布于众,并永久钉在“耻辱柱”上,相关当事人从此再难翻身。
美国人至今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联合劝募会”总裁阿尔莫尼挪用捐款案。想当年身为该国最著名慈善机构之一——“联合劝募会”管理者的阿尔莫尼,不仅挪用总额达60万美元的善款用于和年轻女友度假、购买豪华别墅和其他奢侈物品,还通过操纵董事会成立皮包公司,安排自己的儿子和朋友占据要职,并发给他们高薪。被媒体曝光后,最终这老兄被判7年徒刑。
2005年,新加坡国家肾脏基金会主席杜赖及董事会全体成员的奢华生活,被媒体曝光。该基金会是新加坡一家致力于向肾病患者提供透析治疗的机构。有关机构经调查后发现,杜赖年收入为6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240万元),外出经常乘坐头等舱,他办公室的卫生间甚至安装了镀金的水龙头。腐败丑闻曝光后,基金会主要赞助人之一、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的夫人停止了对该基金会的赞助,该基金会董事最终集体辞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坏榜样”的力量也有足够的震慑力量,假如把涪陵区某小学的事件编成案例,写入“黑心榜”,让他们在慈善事业上“代代相传”,发慈善财者肯定会越来越少,不信可以试试。(迟国维) |
|
来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