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厕,不能再有计划无结果了(迟国维)
据1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公厕升级改造,方便时不再捂鼻子。
据说这是北京公厕今年的奋斗目标。1月12日北京市市政管委主任、二00八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陆海军在做客北京城市管理广播时透露说,北京公共场所的公厕都将加强在卫生清洁方面的努力,除了目所能及的东西要清扫外,还要消毒、除臭等。
从5分钟找到厕所,到8分钟找到厕所;从建厕所城,到不用鼻子找厕所,北京到底推出多少个公厕计划,恐怕连公厕计划的制定者也说不清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计划大都没如期实现,否则就不会计划赶不上变化。
北京1996年制定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定额指标和设置配套要求,本市道路两侧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置一个对外的公共厕所,公共厕所的面积和大型公共建筑的面积相关。然而十年过去了,2006年12月28日上午记者在随市市政管委检查节前卫生时获悉,全北京只有SOHO现代城一个地点符合规定。(2006年12月29日《北京晚报》)
2002年北京市公厕规划布局的目标设定为:2006年要达到使北京的行人在5至10分钟内能找到厕所的目标。
(《北京娱乐信报》2002/9/5)
2004年7月19日北京市政管委下文倡导全市营业场所公厕要对公众开放,以方便行人在繁华商业街上,步行8分钟可找到厕所。(《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7月20日)
据统计,到二00六年年底,北京已有达标公厕五千五百八十余座,其中二类以上公厕一千七百多座。但最新的情况显示,北京目前尚未达到“五分钟内找到公厕”的目标。
公厕计划制定者也许会说,北京公厕越来越多,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接近目标。应该承认这些都是事实,而且北京公厕是全国最干净的公厕;但是这些并不能证明有计划无结果是对的,更不能说明随意计划的合理性。完全可以干一步说一步,实事求是。难道制定计划时非要留好回扣吗?制定计划的随意性和实际工作情况是两码事,就象人的聪明和年龄是两事一样。
由北京公厕变化无常,引出一个问题:所谓政府为民办事实,谁来监督?这些实事大都在年初轰轰烈烈登在各报头条,而到了年未则悄没声地在报尾发条简讯:政府为民实事基本实现。经常是同一件事,一年换一个提法,有些事根本不是事,有些事短期内无法解决,全变成实事登在报上。
政府办实事,是政府的本职工作,难道政府还有不是实事的工作?政府的任何工作都是事关百姓的实事,都必须向社会公开,这也是政府存在的原因。本年度实事应视民意和财力情况而定,而不是有选择地挑出几件公布与众。这种做法本身就有应景和作秀之嫌,冒似取信与民的背后是藐视民众的思想,必然会流于形式。
类似北京公厕这种有计划无结果的实事,还有多少,值得各地政府反思。
(《北京娱乐信报》2002/9/5)
前一篇:“手把手”(迟国维)
后一篇:北京城多大是个头?(迟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