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人讨“薪”的现实意义
岁末年初,一些时评人,拿起法律做武器,走上为自己维权讨薪之路。12月16日,信息时报评论部主编椿桦首次在其博客中披露了部分长期拖欠稿费的媒体名单,其中涉及《福州晚报》、《江西法制报》、《青年导报》“第一法治”等报刊。有意思的是,涉嫌违反著作权法的媒体多数都是一些法制媒体。这份曝光名单在椿桦专栏博客发表当天,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时评人纷纷跟帖,同时也列举了大量自己被赖账的名单。此次椿桦通过博客警告一些不良媒体,应算得上是开了国内先河。
12月17日浙江工人日报编辑吴杭民在博客中声明:以下媒体未经本人允许、授权,转载本人作品:敬请下述媒体尽快与著作权人(本人)取得联系!本人将视情况采取下一步维权措施。
时评人于立生12月11日在《一民声音》网上表示,用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打一场讨薪官司。要来大致300作者委托书,搞来10家报06全年版:新民晚报,黑龙江晨报、黑龙江生活报、华兴时报、山西青年报、山西商报、福州晚报、南国都市报、新晚报……整理作者篇目,字数,打的这10家典型,要么07年关版,要么以后年年发稿费,打的其他报社不敢不发。
一场时评如讨薪大战,一触即发。
现在报社欠稿费已成普遍现象,大到人民人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等,小到市县小报,没有不欠稿费的报社;大到名人教授,小到学生小孩,没有没被欠过稿费的作者。
欠费媒体,分几种情况。一是管理不善,而且越是大报,通联工作越差。一般大报的财务办公人员,关系居多,能力差,没人管,发稿费有一搭无一搭,拖一年半载常事,要是有个漏发、错发的,作者再也别想要回稿费,因为人家懒得给你改。
二是明目张胆骗人。河南有张《青年导报》,16个版全是时评,刚创刊时,在网上轰轰烈烈征稿,囊尽天下时评人,而且边征稿边发好消息,稿费单已做、正在上报财务、领导正批、马上就发……但几年过去,也没见稿费,时评人都知道这家“盗报”,有意思的是,河南媒体欠稿费都有一绝。
三是偷偷摸摸摘抄,假装不知道还有发稿费一说,作者问,死不吭气。一般是省一级效益不好的报纸,还想要个面子,给读者造成众人踊跃投稿假象,从网上荡稿,只署名,不给稿费,还不承认不给。
作者对办事欠稿费,只能发依妹儿、打电话、写信,人家不理不睬,一点办法没有。更多的时评人,默默放弃。
正因为有了一批报纸的耍无赖,有了大多作者的无奈,欠稿费成媒体顽症。
有幸的是,终于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向不良媒体宣战。这不是几十块钱几百快钱的事,而是对媒体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的大事。
对媒体的促进作用,在于推动媒体竞争,鉴别不良媒体。现在媒体同质化日趋严重,北京市场9张报纸,内容几乎一样,有时连标题和导语都一模一样,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从内容上分不出高底,那从发稿费的情况,也可看出媒体的好坏来。有利于加速淘汰。
对社会平等起到促进作用。现代社会员工收入是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手段,从市场角度看,社会创造者分为投资人和员工两大团伙,投资人一般在财富和教育上高于所雇员工,而且赚钱较多。员工为了能同投资人分享利润,就努力争取提高工资报酬,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前途和本身认识越是清楚,越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合理的社会,投资人越赚钱越投资实业,员工越努力工作越赚钱,于是两大团伙趋于平等。所以,任何克扣、欠发工资的事情,任何不敢索要和增加工资的现象,都不利于社会的平等。所以,时评人讨薪,对社会发展,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