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要官别找我”想到马德“心里话”(迟国维)
7月下旬,宜君县委书记熊晖在休息室大门张贴的一张“告示”,在该县政坛掀起不小的波澜。为防止部分干部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之际跑官要官,防止个别领导干部说情当“说客”,“告示”坦言:要官别找我(8月9日《新京报》)。
想起《徐九经升官记》的几句唱词:“眼看不该升官的都升官,我这该升的只有梦里跳加官。原以为此番升官能做个管官的官,又谁知我这大官头上还压着。”
如今跑官、要官之风甚烈,已形成一种气候。很多地方甚至都对各级官职名码标价,小到村长,大到市长,从几万到几十万元,都有价码。这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为民选官”的体制,即由上级领导部门考察、选拔、任命下级官员,有很大的关系。
那究竟为什么卖官鬻爵、贪污受贿会横行无忌?我想,还是新中国最大卖官案的当事人马德的所谓“心里话”,更能揭示事实的真相。马德说,只要不对现行的干部任用体制进行改革,依然沿用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老路子,尽管查处了我马德,但查处多少个都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无论将来换上的是张德还是李德,照样还会有人来送钱买官。为什么?因为虽然现在我马德案发了,但干部选拔任用的客观环境从本质上说一成未变。好比车还是那些车、司机还是那些司机、路还是那条路,交通规则还是老章程,只是换了交警和收费员罢了,谁敢保证从此不出车祸呢?!
由此看来熊书记“告示”,只能是瞎子点灯,白废。
我以为,目前到了逐步推广干部公开选举的时候了。选举固然会有贿选的丑闻,会让人勾心斗角,会有人采取卑鄙的手段互相中伤,但这都不可怕,是暂时的、个别的,这些弊端影响不了选举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它的第一好处是:调动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而只有这样的热情,才能让社会充满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热情,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它化解了干部任命制度下公民普遍产生的冷漠,它让公民们公共行动并时时感到互相信赖。
第二大好处:公选带来了平等观念,每个人都有一票,每一个人的这一票权利是相等的,不会因为身份而改变,不是说村长一票等于十票,会计一票等于五票。要想让我投票,必须有足够理由说服我。我也许在其它方面不如你,但咱俩在选举上是平等的,你要想战胜我,必须找出足够多的票数,但别忘了,我也可以找出足够的票数反对你,我们可以互相竞争,但我们永远都是平等的;而且,这种竞争的结果,往往导致双方最终站在了一起。
第三:公选让公民感受到了自己是社会的主人,这个干部是你选取来的,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一份贡献,社会发展不是因为有了好的官员,而是因为这些官员是通过选举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是每一个选民的协同努力的结果,是选民的功劳,选民才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人。
第四:公开选举,会使被选者处处考虑选民的利益,一个人可以因为一次光明磊落的行为而得得人民的好感,但他要保证得到周围人的敬爱,就要长期不断地克服私心,养成始终为善的习惯。经常被誉为廉洁奉公。
他们为公益最初也许是出于私心,但后来转为出于本意,靠心计完成的行为后来变成习性,为同胞的幸福进行的努力劳动,最后成为他们对同胞服务的习惯和爱好。这就是公开选举制的魅力所在,靠一只无形的手,把人的私心、私欲调解到为选民服务上来,它并不否定私心,而且允许人有私心,甚至还会回报人的私心,只要你所做所为对选民有利就行。
如今跑官、要官之风甚烈,已形成一种气候。很多地方甚至都对各级官职名码标价,小到村长,大到市长,从几万到几十万元,都有价码。这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为民选官”的体制,即由上级领导部门考察、选拔、任命下级官员,有很大的关系。
前一篇:男人眼中的电视
后一篇:“发安全套”不要老一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