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专座”何时成为北京文明风景线
入夏北京,一辆辆新换的公交车成为一道风景;更换车型后,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新车上的“老弱病残专座”都设计成鲜明的黄色、橘黄色,与其他座位加以区别。
首善之区,公交让座一直文明不起来,成为令人头痛的老大难。老大有多难,只要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就有深切感受。一是路太长,一两小时的路途,站着和坐着,天壤之别,拼一身臭汗,抢个座,岂能供手相让?二是人太多,人都挤成相片,动弹不得,怎么让座?
但是客观毕竟是客观,任何客观原因都不能成为不文明的理由,何况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此次新公交车将“专座”设计成鲜明的色彩,让不应当乘坐而坐了“专座”的人不能心安理得,就是一种客观条件的改变。
文明让座,固然取决乘客的自身素质、社会公德的“软”约束,但还应该有制度和技术上的“硬”措施。有人建议把“专座”改装成折叠式的座椅,只能由售票员用钥匙或电子磁卡才能打开,这样可以真正保证老弱病残者坐上属于自己的“专座”,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营造文明让座的氛围时,售票员让座的引导和劝说起到关键作用。常听见售票员说:前面坐座的,给大爷让个座。这种命令的口吻,让人很不舒服,谁先站起来,就象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于是都装聋做哑,闭眼打瞌睡。
我听到最人文最善良的劝说有两回,一位售票员说:哪位师傅快到站了,能不能少坐两站,给这位大爷让个座?另一位售票员说:这位大爷只有三站地,谁能把座让出来,先让他坐一会儿?我很佩服这两位售票员的劝说艺术,完全可以作为范本写进北京公交守册。
另外,让座文明缺失与接受座位者很少言谢有一定关系,也许是大多数让座是在售票员命令下完成的,接受座位者感觉理所当然,不必感谢谁。其实文明之风是互动的,让座者,付出的是辛劳,是友善,得到的是理解,是尊重;受让者,得到的是休憩,是关爱,付出的是礼貌,是感激。任何一方的缺少,都不利于文明风气的形成。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想要判断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至少需要相处3天,想要判断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只需乘坐公交车3分钟便够了。”
但愿“公交专座”能成为北京一道文明风景线
入夏北京,一辆辆新换的公交车成为一道风景;更换车型后,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新车上的“老弱病残专座”都设计成鲜明的黄色、橘黄色,与其他座位加以区别。
前一篇:人文北京要不要宽容膀爷板妹
后一篇:人文北京,有多少细节被忽视